
中國香道
作者:余振東","曹煥榮","高仲選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7145844
頁碼:24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9787807145844
內容提要
在華夏民族的歷史上,香的使用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屬精神範疇,又屬物質範疇。本書從人類衣食住行的生存環境追溯到遠古先民的生活,從民間崇拜祭祀乃至社會各群體與香的關係,將香文化體系定位在中國想到這個座標上填補了中國香道文化研究史上的空白。閱讀《中國香道》,華夏民族與自然和諧的智慧結晶躍然紙上,文中大量彩色插圖,展現出大自然之美與人性化香韻的傳承歷史,留住了祖輩人的驚喜、愉悅、以至愛和夢想。
目錄
卷首語
守望精神京園
第一章 香道探源
第一節 從道法自然談香道/23
第二節 中國第一枚舊石器發現地的原生態吾/28
第三節 黃帝在僑山一帶的香活動/30
第四節 醫聖岐伯的香療法/31
第五節 飄揚在香氣中的慶陽端午/41
第六節 亟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52
第七節 香溢四海的中國香道/58
第二章 香道文化
第一節 崇拜祭祀中的香文化/65
第二節 宗教中的香文化/75
第三節 民俗節慶中的香文化/86
第四節 歷代帝王與香文化/93
第五節 古典名著中的香文化/99
第六節 文人詩詞中的香文化/l07
第七節 中醫*中的香文化/114
第八節 名*品出的香文化/121
第九節 茶道中的香文化/127
第十節 閨閣中的香文化/132
第十一節 香文化傳承脈系/139
第三章 香道的運用
第一節 香道與養生/145
第二節 香品種類/151
第三節 香品的使用/182
第四節 佩香/186
第五節 觀香/190
第六節 焚香/197
第七節 熏香/203
第八節 聞香/207
第九節 香具/212
第四章 進入生活、走向世界的中國香道
第一節 花桿桿挑出的香市場/2l9
第二節 中*百草香飄海內外/223
第三節 生活用香日趨紅火/231
第四節 祈求幸福的心理趨向/234
第五節 市場化的香料產品/239
第六節 香道文化發展的廣闊前景/242
後記












青煙錄
作 者:王欣(清)魯小俊主編 著
出 版 社:崇文書局
出版日期:2018年10月01日
頁 數:245
裝 幀:平裝
ISBN:9787540352066
目錄
●譯文
● 馬慧裕序
● 凡例:青煙散語(節選)
● 卷一
● 卷二
● 卷七
●原文
● 馬慧裕序
● 凡例:青煙散語(節選)
● 卷一
● 卷二
● 卷七
● 附錄
內容簡介
古今焚香,多取其靜趣,《青煙錄》作者王欣將香作比,謂之“當是孤山之琴鶴化身,當是漆園之蝴蝶化身,當是藐姑射之冰雪化身,當是極樂國之蓮花化身”,可見香之幽雅縹緲、清冷高潔。以此不難理解,為何焚香、品香有凝神修身之功效。古代不乏有關香道的著作。宋代洪芻有《香譜》,明代周嘉冑有《香乘》,二者均對香進行了較為細緻的研究和記敘。而王所撰《青煙錄》成書於清代中期,在考據內容上集前人之精粹,加諸清代前期通商過程中對香料的進一步認識,又輔以作者的感想議論,踵事增華。本書以《四庫未收書輯刊》影印的嘉慶十年(1805)刻本《青煙錄》為底本,選取了內容輕鬆有趣的、二、七卷,以有關香、香料和焚香器物的奇聞雅事為主。為做到趣味性與實用性兼備,本書正文采用“譯文+原文+註釋”的結構。為做到趣味性與實用性兼備,簡譯原書三、四卷中對部分重要香料的考據,作為附錄附在文末。




香爐
作 者:師寶萍,王妍婷 著 著
出 版 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頁 數:170
裝 幀:平裝
ISBN:9787122308443
目錄
●第一章 說爐
第一節 香爐概述 美輪美奐香爐具
第二節 香爐史話 跨越千年約空靈
第二章 品爐
第一節 香爐紋飾 刻在爐上的文化
第二節 香爐功用 約定俗成的人文
第三章 賞爐
第一節 香爐的材質 瓷質銅質各千秋
第二節 香爐的製式 形耳足體有含義
第三節 銅爐的色澤 爐色之美顯魅力
第四章 養爐
第一節 存放與養爐 精心護理歷久彌新
第二節 把玩與盤養 收藏中的樂趣
第五章 爐香
第一節 好香佳器 相得益彰
第二節 爐香禮儀 遵其典制
第三節 月湖印香 書香情調
跋
內容簡介
師寶萍、王妍婷著的《香爐》一書講述了我國歷代香爐的流變軌跡,造型、紋飾的審美,製作工藝,香爐的養護與使用等內容,從歷史傳承、器型之美、材質之精、紋飾寓義、爐香應用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較詳細的解說,同時收錄大量香爐圖片,可供欣賞、佐證。本書將帶您感悟博大精深香爐文化之大美,品味收藏鑑賞之雅趣。
作者簡介
師寶萍,王妍婷 著 著
師寶萍,字芸若。香文化學者。翰方香學創始人,“香之三理養生”理論創立者。任北京京西翰方醫學研究院院長、北京農學院特聘教授、雲南民族大學香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經濟林協會天然香料分會副會長等。著有《品香鑑香用香圖鑑》《香道與養生》等書,參與編寫《香道師》《中醫香療學》等教材。
摘要
師寶萍、王妍婷二位老師的《香爐》付梓之際,邀我寫序。展讀新作,感觸良多。該書講述了歷代香爐的流變軌跡,造型、紋飾的審美,製作工藝,香爐的養護與使用等內容,這都是目前傳承香文化踐行者們急需了解的。對香熏爐的正確認識和使用,是博大精深的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宋人米芾講“器以用為功”,香爐即如此:誰來用、做什麼用、怎麼用……看似簡單,實則內含玄機。這是目前社會上許多愛香人甚至是傳香人時常迷茫的,因此師寶萍、王妍婷二位老師的關注點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近些年來,隨著養生熏香活動的興起,香文化的性質、內涵等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除了對香料的宣傳、推銷外,對歷代香爐、香瓶、香盒、香盤、香幾等香具的使用與收藏,也逐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就使用與收藏來說,宋代以前的香熏爐,一直是個冷門;而明、清香熏爐的使用與收藏、特別是以仿品為主的“大明宣德爐”市場交易火爆。目前社會上對香熏爐的使用與收藏,主要是從實用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