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中醫正骨療傷法+八法療疾 正骨療法臨床圖解(共2冊)
NT$ 1465  

中醫正骨療傷法+八法療疾 正骨療法臨床圖解(共2冊)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中醫正骨療傷法


作  者:陳新宇,王春英 著


出 版 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6月01日


頁  數:264


裝  幀:平裝


ISBN:9787572701429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正骨的歷史淵源

第二節 中醫正骨的發展現狀

第二章 骨折概論

第一節 骨折的病因病機

第二節 骨折的分類

第三節 骨折的癒合及影響骨折癒合的因素

第四節 骨折的癒合標準

第五節 骨折的診斷

第六節 骨折的並發症

第七節 骨折的現場急救

第八節 骨折的治療原則

附 開放性骨折與關節損傷

第三章 上肢骨折

第一節 鎖骨骨折

第八節 尺骨鷹嘴骨折

第九節 橈骨頭骨折

第十節 尺橈骨骨折

第十一節 尺骨幹骨折

第十二節 橈骨幹骨折

第十三節 尺骨上1/3骨折合併橈骨頭脫位

第十四節 橈骨下1/3骨折合併橈尺下關節脫位

第十五節 橈骨遠端骨折

第十六節 腕舟骨骨折

第十七節 掌骨骨折

第十八節 指骨骨折

第四章 下肢骨折

第一節 股骨頸骨折

第二節 股骨轉子部骨折

第三節 股骨幹骨折

第四節 股骨髁上骨折

第五節 髕骨骨折

第六節 脛骨髁骨折

第七節 脛腓骨幹骨折

第八節 踝部骨折

第九節 跟骨骨折

第十節 距骨骨折

第十一節 蹠骨骨折

第五章 軀幹骨折

第一節 脊柱骨折

第二節 骨盆骨折

附 脊髓損傷

第六章 脫位

第一節 顳頜關節脫位

第二節 肩鎖關節脫位

第三節 肩關節脫位

第四節 肘關節脫位

第五節 橈骨小頭半脫位

第六節 髖關節脫位

第七節 膝關節脫位


內容簡介

隨著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骨傷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日益深入,臨床治療康復新方法層出不窮。該書作者在廣泛參考國內外骨傷科資料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骨傷科臨床經驗撰寫了此書。全書共分六章,著重介紹了骨科常見創傷與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正骨治療和康復,還突出介紹了近年來一些新觀念、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在骨科臨床上應用。本書還結合作者的臨床,介紹了有關成功案例。其內容豐富,文字簡練、實用性強。




八法療疾 正骨療法臨床圖解


作  者:於棟,陈兆軍,孟競璧 編


出 版 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頁  數:216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5218083


目錄

●第一章正骨療法概論

第一節正骨療法的源流及發展史

第二節正骨八法的溯源

第三節正骨療法的解剖和生理基礎

第四節正骨手法手感的獲得

第五節正骨手法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第二章部位正骨

第一節正骨手法三原則

第二節八法正骨圖解

第三節脊柱小關節正骨手法

第四節四肢關節紊亂正骨手法

第三章正骨療疾

第一節筋傷骨病篇

第二節骨折篇

第三節脫位篇

主要參考書籍


內容簡介

本書由部分清宮流派正骨手法結合筆者的臨床經驗,兼以吸納其他正骨手法編寫而成。全書分為三章:第一章為正骨療法概論,主要講解了正骨療法的源流及發展史;第二章重點圖解介紹了正骨八法,以及人體各部位常用的正骨手法,其中描述了骨錯縫的手法治療;第三章主要講解了二十四種臨床常見病的正骨治療方法,書中的解剖知識和手法操作部分配有相應的圖片加以說明,使讀者在學習正骨技能的同時,更能了解臨床實際應用情況。本書主要適於正骨專業師生以及從事骨傷科臨床的醫務工作者參考使用。


前言/序言

  中醫學素有“良丁(高明的醫生)不廢外治”的說法。

  作為中醫外治法之一,砭石療法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脈法》有“以砭啟脈者,必如式,癰腫有膿,則稱其小大而為之砭”的記載,就是用砭刀刺破血脈來治療癰腫。

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劉向組織針灸學家在繼承《素問》五臟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十二經脈氣血運行的理論體系,指導中醫針灸醫療實踐幾千年而不衰。 《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餘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餘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東漢服虔明確指出:“季世复無佳石,故以鐵代之。”說明砭石療法或已失傳,而針灸療法迅速發展。明代《金針賦》總結了針刺的十四種手法,流傳至今,久盛不衰,並已走向世界。

  西周《禮記》已有瘍醫用手法和工具治療傷痛和骨折的相關記載,但醫家治療骨傷病卻未在《黃帝內經》記載。東漢醫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施骨外科手術的故事流傳於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骨傷名醫尚天裕著《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記述了中醫治療骨傷科疾病相關內容。

  唐代有用苧麻蘸水施刮法治療“沙證”的記載。到元代,危亦林專著《世醫得效方》記有治療“沙證”之法:用苧麻蘸水於頸項、兩肘臂、兩腕膝等處施以刮法,待見到血凝,皮膚現粟粒狀紅點之後,覆蓋衣被,吃少量粥湯,汗出而愈。之後朱震亨撰有《丹溪心法》,將“沙證”改稱“痧證”並流傳於世。

拔罐療法很多老人都會用,以竹、瓷、玻璃為罐,將硬紙點燃放人罐中排氣,然後將罐立即叩到酸麻脹痛部位,使皮膚表面紅腫發紫,但不出血,或針刺穴位後將罐叩上,以排毒血,達到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目的。但留罐時間不宜過長,必須注意觀察,以防出現水泡,造成感染。

20世紀40年代,武漢名醫孫惠卿以《靈樞·官針》中“揚刺者,內正一,旁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為依據,創立了七星針。用不銹鋼針組成“內三,兩旁二”的一束,再將竹筷子打洞,將針柄固定其中,使針尖齊平,如七星並列,故名,之後又改稱梅花針,因其療效奇佳,在兩湖地區名聲遠揚。

  耳針療法在我國古代已有應用,明代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張耳部穴位圖。法國學者學習了我國經驗,繪製成近代的耳穴圖。之後,我國學者又匯總了我國古代和國外的經驗,將耳針研究和應用大大向前推進。耳針療法具有簡、便、廉、效又無不良反應的特點,近年來國外掀起了耳針研究的熱潮,國際交流廣泛開展。我國也制定了耳穴名稱與定位的國家標準,並成為製定國際標準的基礎,使耳針療法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普及。

中醫正骨療傷法+八法療疾 正骨療法臨床圖解(共2冊)
NT$1465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