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本源(經典中醫啟蒙對話錄)
作者:李辛//(法)克勞迪娜‧梅赫
責編:牛煒徵
ISBN號:9787559664068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版印次:1版 1次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頁數:384
出版時間2022-12
印刷時間2022-12
編輯推薦
中醫是一門具體的學問,也是人棲居於世間的一種方式;其中有對「病」的解決,但更是對「常」 的持守。 本書是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法國人,以簡單的英文溝通而寫成的書。 這是一場古代傳統中醫理念和現代思維方式的對話,內容始終圍繞著中醫的精華要義,並力求釋繁就簡。 本書討論的所有內容,都源自傳統中醫典籍,歷代醫家也多有述闡述。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希望學習中醫的現代人,能夠回到本源。 回到《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溫病條辨》等寶貴經典,從扁鵲、張仲景、孫思邈、張元素、李東垣、薛己、吳鞠通、葉天士 等前賢大師所傳承記錄的醫學寶庫中吸取傳統醫學的靈髓。 從《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移精變氣論》《寶命全形論》《九針十二原》等寶貴篇章,學習、體證古人關於 虛己、凝神、定志、應時、順化、得機等傳統攝生、煉形、平氣、調神之竅。
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個中國人和一個法國人,以簡單的英文溝通而寫成的書。 這是一場古代傳統中醫理念和現代思維方式的對話,內容始終圍繞著中醫的精華要義,並力求釋繁就簡。 現代的中醫臨證過於專注於不和諧的病像模式,並專注於努力糾正這些不和諧的現象。 然而,傳統中醫並非只是汲汲於“局部”的不和諧,他們更關注整體,因為“局部”揭示“整體”,他們直觀地掌握“整體”。 只有深入學習古代經典,才能夠運用傳統中醫的基本原則來實踐,而不至於在學習繁復又看似矛盾的後世各家學說時陷入迷惑。 這樣才能根據病患的體質、神質和邪正鬥爭反應情況,以藥物的氣味升降為基礎,來配伍合適有效的方劑,而非根據課本上籠統的方劑功用來機械用藥。 對有所領悟的醫者而言,一切都只是個開始。
目錄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章 人體四個層次、真氣、氣機及病機
第二章 診斷步驟
第一步:資源評估
第二步:三焦氣機
第三步:神與陰陽平衡
第四步:八綱與病機
第三章 再論病機
第四章 診斷方法
總結
第二部分
本草治療
第一章 本草歷史與經典著作
第二章 本草的性能:氣與味
第三章 中藥的分類
下焦層次
中焦層次
上焦層次
第四章 方劑的分類
下焦層
陰虛陽盛
陰-精虛損
陰-氣虛損
陽氣虛
陰陽兩虛
中焦層
補益中焦
瀉中焦:氣分與血分
上焦層
純開上焦之表
開中上焦之表(表之深層)
陽氣精血不足體質之開表法
三焦水道
直接開水道
開上焦以通利水道
開中焦以通利水道
開下焦以通利水道
臨床案例
總結
第三部分
針刺、艾灸、火罐和按摩
第一章 針刺在傳統中醫中的位置
第二章 《黃帝內經》關於針刺的重要原則
第三章 針刺的臨床實踐
診斷與針刺前的準備:心法
進針與針刺操作:手法
針刺策略和穴位功效:刺法和穴法
臨床案例
慢性疼痛案例:風濕性多肌痛
急性疼痛案例:頭痛
急性疼痛案例:腰痛
慢性疼痛案例:肩周炎
急性疼痛案例:腳踝扭傷
現代針刺技術
第四章 艾灸
第五章 火罐
第六章 按摩與內功按摩
第四部分
靜坐與氣功
結論
附錄一: 《神農本草經》藥物枚舉
附錄二: 《黃帝內經·靈樞》選讀
附錄三: 《傷寒論》選讀
術語彙編
參考書目
英文版 致謝




經典中醫啟蒙
作 者:李辛 著
出 版 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頁 數:289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5217154
目錄
●第一章 精、氣、形、神:中醫眼中的人體
無形的生命力
只有變成豹子,才能了解豹子
中醫調整無形的層面
教育與傳神
學習用心
生命的開闔與互感
第二章 神魂志意魄:古人的心與今人的腦
先天的精神魂魄
後天的心智:志意思慮
古人的心態
第三章 天地一四時一陰陽一五行:生命的時空與節律
先天:合一與順道
另一種文明史
健康就是“平常”
治神
交感
心念迴轉
知行合一的傳統文化
煩惱與鏡子
用心與用腦
第四章 三焦:人體能量構成
生命的層次與發展
氣機第一定律:實則開,虛則闔
形氣神兼治與整合醫學
三焦虛實評估
本氣自病
第五章 氣機與開闔:正常狀態下,人體能量的運動
規律
理法方術與大方向
知常達變與標本緩急
自癒的條件
心知肚明,不假思索
“正行”與“正業”
以我知彼
看古書與內在訓練
發明創造與天授神傳
第六章 病機與邪正:失常狀態人體能量運動規律
病機與邪正進退
臨證用藥的思路
針灸與心念
慢性鼻炎的診斷思路
精神不要離開身體太遠
壯士在文明社會
自我康復的五種方法
萬病一法
慢性病調治的原則
第七章 經絡與穴位:能量解剖學
物質化的迷途
虛己的功夫
放下形象,體會神氣
粗守形,上守神
不同的辨證體系,只是不同的工具
粗守關,上守機
第八章 針灸與按摩:能量調理的藝術
上工、中工與下工
脈法候氣
以外揣內,以我知彼
按摩的學習:神氣與力的交流
感應與因緣和合
第九章 導引與祝由:身心合一與神氣為用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
移精變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祝福的力量
不急於填滿“空白”
第十章 氣味厚薄與開闔:神農時代的藥物觀,神、
氣、形的借用
劉邦得天下的緣由
用藥如用兵
藥性與嘗藥
上藥、中藥、下藥
一切都是藥
信息化治療
硃砂的治療原理
我們的教材丟掉了什麼
超出醫學範圍的“邪病”
學習一切學科的共通規律
文明的歷程
針灸的補瀉效應
神交與氣交
茶與藥,物與人
法天則地,寶命全形
無以形先,可玩往來
“精思入微”和“胡思亂想”
用心的習慣
本草的作用層次和布散方向
自適之道
生氣通天
第十一章 望聞問切與感而遂通:超越感官的覺察力
望聞問切的重點是神氣格局
“四診合參”的過程
慧然獨悟與俱視獨見
以我知彼與特異功能
做到才是真的
第十二章 道術與心物:傳統醫學的源頭、正脈與歧路
不期然的相遇
循心與循道
心中的蓮花與光明
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的醫道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如何深入學習中醫?
附錄一:回歸本源
附錄二:經典中醫與現代社會
附錄三:致謝
內容簡介
《經典中醫啟蒙》是李辛醫師在2014年9月講授中醫啟蒙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改編而成。
本書通過對12組經典中醫概念——精、氣、形、神,神魂志意魄,三焦、氣機與開闔,病機與邪正,經絡與穴位等的的精闢闡釋,系統講述了中醫的整體思維和學習方法,引導讀者對日常生活、工作、人際交往等周圍的一切進行感受、觀察和理解,培養學中醫乃至各門學科最基本的感知能力。
此外,李辛醫師分享的中醫臨證經驗與看法,對專業的醫師也有所啟發。本書內容淺顯易懂,講解活潑生動,還配有生活氣息的彩圖,對於普通讀者是一本了解傳統中醫和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
作者簡介
李辛 著 著
李辛,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畢業,天津中醫學院心身醫學碩士。師從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擅長方藥、針灸、靜坐和心理諮詢,具多年中醫臨床與教學經驗。立足傳統經典,學習歷代各家所長,取驗於臨床,致力於提升臨證能力的教學與中醫常識的普及。近年來在國內外開展臨床醫師技能提升培訓工作。

精神健康講記 一個中醫眼中的心身調適與精神發展
作 者:李辛 著
出 版 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01日
頁 數:321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5218885
目錄
●緣 起 001
第一篇 自我覺察與精神健康 001
覺察的三個面向:身體―情感―思想 003
抑鬱、焦慮與能量狀態 006
人不可能永遠快樂 012
精神心理問題的背後 017
森田療法:接受痛苦,帶著痛苦生活 021
孔夫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23
豐富多彩的世界和有限的標籤 026
心身疾病的發展過程 029
通過練習“放鬆”來改善心身失調 034
心定好看病 037
神機被擾 040
單一刻板化的生活模式 044
運動與陽氣 046
一例完整意義上的心理治療 048
活在角色中的現代人 052
神氣的封閉與偏力的顯現 053
從厥陰到少陽、陽明 056
失去行動能力 059
觀察、面對和接受自己內心的軟弱、痛苦 061
第二篇 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所意識 065
成為自己心智發展的程序員 067
意志和情感力量的出口 073
回溯:把過去的記憶與感受納入現在的意識中 076
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真實而深入的溝通 081
接受自己 087
擴大與世界的連接 092
熬藥的爸爸和父女倆的病 095
照顧好自己和家人 098
冷漠與過度控制 106
老師的內心暴力 109
相依為命的母女 111
洶湧而復雜的情感 116
這是命運 119
愛是交換不來的 122
把自己遺忘的媽媽 125
第三篇 中醫眼中的心身失調與調理思路 129
神氣敏感型的診斷治療思路 131
形體厚重、志意過強的治療思路 134
失志傷精的診斷治療思路 135
神氣受擾 137
被壓制的神氣 140
關於中藥與西藥 143
內在焦慮與志意過用 147
鏡像效應與被塑造 151
從能量角度入手 153
“牢牢抓住”的心理,製造出更多的焦躁 156
回歸身體 161
第四篇 靜坐與全觀 171
迴光守中 173
有為和無為 175
用意的輕與重,清與濁 178
不用力、無目標,安安靜靜地等待 180
運動中的開闔選擇 184
不用力的觀察與感受 189
過度思考的困局 192
用意過度的干擾 196
從熟悉自己的身體入手 198
從觀察、熟悉自己入手 200
牛皮癬是生命狀態的一種表達方式 202
充滿新鮮感的世界 206
保持獨立的觀察和思考 208
內心感受與外在知識 211
心為物役 213
膚淺思維 216
與孩子在高水平互動 218
昏暗之間,自然的起伏 221
思想牢籠裡的困獸 223
你這個笨蛋 226
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 227
“因循”和“守舊” 230
你可以選擇 231
你需要向前走 234
要行動,不要說套話 238
第五篇 成年人需要建立自己的主體 243
標準傳送帶與不敢落後的家長 245
複雜失真的大人與程序衝突的孩子 247
誠與明的學習 251
意識就像一盞燈 254
第六篇 人依靠自己,可以認識世界嗎 257
“交互”的觀點 259
這個世界的另一面向 261
真相與教條 263
“標準答案”和“周圍人會怎麼想” 267
心身健康比學業更重要 270
內耗的單曲循環 272
提問題的心智狀態 278
建設性地使用生命力 280
先天體質與自我調理 284
思想的出路與氣血的流通 289
獨立思考和實踐的勇氣 293
手機裡的“美麗新世界” 296
過去、現在和未來 298
你得跑跑步了 301
你有真實、理性的交流嗎 304
腫瘤是固化的能量團 308
運動的意義 311
向前走,會有新開始 314
感 謝 319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暢銷書《兒童健康講記》後的一部關於如何提升精神健康的著作,根據李辛醫師2015年來開設的6次“精神健康話題”課程的內容改編而成。
本書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當今時代一些典型的精神心理疾病如抑鬱症、神經衰弱、焦慮症、躁鬱綜合症等產生的原因,並根據患者與學員自身的講述,現場進行一問一答式的分析,從個體的生活狀態、認知和能量水平等方面,幫助他們理清調理、治療思路,回歸健康的正道。此外,還重點講述了家庭、環境對兒童身心的影響,以及兒童教育和精神健康的關係。作者指出,父母要訓練自己的心身,提高精神的穩定性、清晰度,建立自己的內心主體,才能與孩子在高水平上互動。
在書中,作者以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學習經歷,分享很多有益心身健康的覺察練習,比如靜坐與全觀等,幫助我們從熟悉自己的身體入手,保持獨立的觀察和思考,擴大與世界的連接,一步步展開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心身全面健康。

兒童健康講記
作 者:李辛 著
出 版 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頁 數:30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6482241
目錄
●第一篇治病要看體質
生病是正常的
靜下心來找規律、辨標本
治病要看體質
辨清體質的九字真言
自我評估三焦虛實
增強體質的第一張處方
做一個安心的家長
從能量角度思考健康問題
尊重身體的自然節律
合理使用醫療資源
從整體來判斷資源和渠道
體質虛實寒熱的鑑別
中焦淤滯與中焦不足
中焦虛滯與精神壓力
如何使用常用中草藥
常用艾灸、敷貼和按摩
不讓孩子的神受擾
第二篇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創造家庭的良好環境
學習體會並且學會選擇
覺察自己的心與神
與孩子的內心交流
先改變我們的小環境
按孩子的消化能力調整飲食
相信孩子自我成長的能力
第三篇選擇對的能量和信息
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
疾病和內在心理運作模式
身心和世界的關係
能量是精神和身體之間的橋樑
三焦是生命運轉的能量中心
選擇對的能量和信息
幫助人體回到正常狀態
能量的四個階段
避免透支能量
看病需要看三焦
別讓病名擋住視線
孩子的視力可以調節
不按時睡覺的影響
通過打坐安神
回歸傳統
第四篇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媽媽的神光照護孩子
被孩子們瓜分的媽媽
覺察,然後收回能量
解除擔心的狀態
其實是感應
放鬆的交流最順暢
先了解自己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慢養孩子,讓他自然長大
愛不是多少的問題
建立自然的飲食規律
鼻息肉和能量的流通
敏感的孩子更需要運動
在交流中了解孩子
第五篇調整生活形態的兩件事情
尋找孩子喜歡的學習方式
內心匱乏感導致的上癮
疾病在所有層次同步顯現
中醫講身心一元論
神質有定、散、清、濁
調整生活形態的兩件事情
體質和神質的關係
給孩子飽足的情感
家長需要清晰和穩定
低能量的媽媽和女兒的害怕
立足內心,建立生活
本末源流,把心定下來
是不是必須素食
帶著覺知前行
第六篇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中醫視角看《兒童健康指南》
生命力是可以變化成長的
如何判斷孩子的體質
讓孩子做他自己
幫孩子疏通積攢的能量
能量不足的媽媽和弱視的孩子
放下焦慮,祝福孩子
找到孩子和世界的連接點
陪孩子慢慢長大
家庭成員息息相關
從整體來看待每一個片段
致謝
附:本書錄音聽打志願者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源自作者在上海、北京、漢堡、柏林的多次關於兒童健康的專題講座,涉及兒童健康與調理思路、兒童的精神健康、兒童的心理健康與教育等內容。作者認為兒童的健康不僅僅局限在身體,其心理-情感模式、精神特質、家庭環境、生活方式、父母的認知與精神狀態、教育文化的觀念與方法,都是關係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而且密不可分。這就需要我們父母跳脫單一學科的認知局限,去認識兒童的豐富生命。除了具體而微地提到兒童健康方面的常識,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從觀念和認識上,與照顧孩子的老師、家長和其他陪伴者分享,學會觀察,覺知自己的狀態,安頓好自己的身心,就更能給予孩子,讓自己健康,讓孩子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