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祠堂 中國建築攝影鼻祖伯施曼作品集
NT$ 1170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祠堂 中國建築攝影鼻祖伯施曼作品集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祠堂》

作者: 恩斯特‧伯施曼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8-01

ISBN: 9787229135751

印次: 1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頁數:412


編輯推薦

伯施曼早梁思成、林徽因20年,全面考察記錄中國古建築*人中國祠堂建築研究開山之作,收錄250餘幅插圖和照片、數十萬字的文字描述和闡釋,具有極高史料價值和 藝術價值伯施曼是中國傳統建築的偉大記錄者。 伯施曼與中國傳統建築結緣,和1900年中國爆的一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義和團運動不僅深刻改變了中現代政治走向,也影響了西方人對中國的態度,當時的德國人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 伯施曼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申請到了德國基金會的讚助,1906年踏上中國土地,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田野調查,「從科學和人類學的角度,採用當時較為專業和的 田野調查方法,透過攝影、測繪和測繪草圖的方式,可觀地記錄了清末中國大地上的自然與人為環境中的宗教建築」。 伯施曼考察從北至南,行踪遍及北京、直隸、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兩湖、兩廣、福建等14省,留下了8000 張照片、2500 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 測繪記錄。 伯施曼返回德國後,開始系統整理這些考察資料,陸續出版了六部有關中國古建築的專著,《中國祠堂》即是其中重要的一本。 他考察了具代表性的祠堂建築,包括黃帝祠、張良廟、武侯祠、關帝廟、李杜祠、二曾祠、二王廟、孔廟等。 1914年,《中國祠堂》出版,收錄250餘幅精美照片和測繪草圖,系統總結了祠堂研究的成果。 《中國祠堂》是中國祠堂建築研究的開山之作,其所記錄的祠堂建築有些已經毀於戰火,有的已不復存在百年前的原貌,而這些“消失”的古建築,我們今天只能 從伯施曼的記錄中得窺原貌,因此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伯施曼對後來的中國古建築研究影響深遠。 梁思成在美國賓州大學時曾研讀過他的著作,伯施曼的著作和研究方法啟發和影響了梁思成及整個創造學社的研究走向。 日本學者如小川一真、關野貞、伊東忠太,歐洲學者如喜仁龍、艾術華、梅爾徹斯和艾鍬風,他們接過伯施曼點燃的知識火炬,並將其傳遞下去。 中國現有文物遺產保護的大致框架也受益於他的精神。 伯施曼去世70年後,所著《中國祠堂》終於翻譯出版,以紀念這位中國古建築的偉大記錄者。

內容簡介

本書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國祠堂建築的著作,初版於1914 年,共收錄250餘幅插圖和照片、數十萬字的文字描述和闡釋。 作者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考察了眾多具有濃鬱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的祠堂建築,從歷史、民俗、宗教和建築等角度,對其整體設計規劃和各種陳設作了細緻的描述。 由於戰亂以及外國人對中國文物的掠奪等因素,書中呈現的許多祠堂建築實物已經不復存在,伯施曼的一系列著作因而成為中國古建築史領域極具史料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作者簡介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 年),德國柏林工業高等學院(柏林工業大學前身)教授,中國建築攝影鼻祖,全面考察並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人。 1906 年至1909 年間,在德意志帝國基金會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 省,行程數萬裡,對中國的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 張 照片、2500 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 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通訊研究員。 1933年至1935年間,被特聘為中國傳統建築遺產顧問。 出版有《中國建築》《中國祠堂》《塔》《普陀山》等作品。


目錄

01 中國建築藝術研究之先驅-伯施曼


008 前言


章 上古時期的祠堂


002 1. 綜述


003 2. 上古時期


005 3. 山西省蒙城黃帝祠


008 4. 山西省平陽府堯王廟


021 5. 山西省介休縣週代介之推廟


第二章 三國人物祠堂


030 1. 漢代歷史與人物簡介


031 2. 歷史事件


035 3. 陝西至四川官道兩側山中的三國英雄祠堂


044 4. 四川省綿州羅江縣白馬關龐統祠


050 5. 武侯祠,四川省成都府諸葛亮丞相祠堂


057 6. 四川省邛州大邑縣趙子龍將軍祠


060 7. 老爺廟,武聖關帝廟


078 8. 張飛祠


083 9. 長江峽谷與激流處的三國英雄遺跡



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之祠堂


作  者:(德)恩斯特·伯施曼 著 趙珉 譯


出 版 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頁  數:344


裝  幀:精裝


ISBN:9787514620740


內容簡介

《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現代科學的方法對中國建築進行全方面記錄的專業論著。本書的出版,打破了“中國有幾千年之建築,而無建築之學”的禁錮,對於我國建築史學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本書是《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第二卷,初版於1914年,共收錄200餘幅手繪圖和照片,40餘萬字的描述和闡釋。作者以祠堂為研究對象,參照歐洲梳理建築及藝術文物的思路,按地域省份分類,細緻而又深刻地描述了中國黃帝祠、張良廟、二郎廟、武侯祠、關帝祠、李杜祠、文廟等各級各類祠堂的概況、歷史、建築特點及宗教文化,闡述了中國人的人與自然、建築、宗教和諧統一的世界觀和美學觀。

主編推薦

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於1906年,從北京出發,歷經四年時間,先後遊歷了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十幾個省,行程數万公里,對中國古建築進行了專業系統地考察,留下了8000多張照片、2500多張草圖、2000多張拓片和1000多頁測繪記錄。回國以後,他根據這次考察所獲的資料,連續出版了多部論述中國建築的專著。伯施曼留下的這些帶有詳細數據的照片、拓片及臨摹的圖畫,成為很多文物古蹟少見甚至是專享的原始資料,為研究它們的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並為......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名人祠堂歷史概覽

1. 上古時期的祠堂

2. 三國群英祠堂

3. 中古及近代的祠堂

第二章 廟台子

1. 祠堂建造功用及地理位置

2. 張良的歷史地位

3. 張良及其歷史功績

4. 傳說中的張良

5. 以張良為頌揚主題的文賦

6. 紫柏山及祠堂環境

7. 七十二洞窟

8. 祠堂歷史

9. 祠堂佈局概覽

10. 祠堂具體建築

第三章 二郎廟

1. 建築目的及地理位置

2. 灌縣及成都平原

3. 水利治理工程

4. 李冰、二郎及其祠堂

5. 傳說中與歷史上的李冰及其偉大工程

6. 伏龍觀

7. 二郎廟

8. 灌縣二郎廟中的銘文

9. 日記節選

第四章 文廟

1. 概況

2. 曲阜及城內的儒教聖蹟

3. 曲阜孔廟

4. 曲阜顏廟

5. 中國北方及中部的文廟

第五章 宗祠

1. 概況

2. 湖南地區宗祠

3. 長沙府左文襄公祠堂

4. 長沙府陳家祠堂

5. 長沙府席家祠堂

6. 廣州陳家祠堂

結語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中國祠堂 中國建築攝影鼻祖伯施曼作品集
NT$117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