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符號裡的中國 100多個符號近300幅彩圖濃縮5000年中華文明 古人的心靈世界與日常生活圖景 中國歷史符號
NT$ 990  

符號裡的中國 100多個符號近300幅彩圖濃縮5000年中華文明 古人的心靈世界與日常生活圖景 中國歷史符號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出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52364

版次: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21-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0

字數:400000003

編輯推薦

1. 四大主題-祥瑞、守護、神聖、人文展現古人的心靈世界和日常生活圖景。

從天地人神鬼說到蠃鱗毛羽昆,四大主題涵蓋想像的心靈世界和真實的現實世界,共同構成了古人的生活世界。

龍鳳有什麼祥瑞? 牡丹是如何成為花王的? 葫蘆是什麼神器? 農民祈禱風調雨順會拜什麼神? 讀書人逢考必拜什麼神? 福祿壽三仙是星宿變成的? 雷神還能懲罰罪惡? 財神是怎麼煉成的? 除了神仙鬼怪,有哪些人被神聖化了? 古代中國有哪些歲時節日及時空想像?

2. 精選能代表中國的100多個符號,展現中華文化共同體的魅力。

老百姓眼中的「中國」是可感可親的,是龍、鳳、貔貅、蝙蝠等祥瑞,是玉皇大帝王母娘、牛郎織女、董詠七仙女、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是春節、中秋節等仍在延續的傳統 節日,是天上、人間、地府的多維空間想像。

知識分子眼中的「中國」是可思可親的,是太極圖、八卦圖、河圖洛書等神奇圖式,是孔子、老子、屈原等神聖人物,是琴棋書畫等雅緻生活。

孩子眼中的「中國」是可愛可親的,是葫蘆娃、孫悟空、哪吒等伴隨童年的趣味故事。 這些習焉的符號能喚醒每個中國人的認同感。

3. 近300幅精美圖片,“按圖索驥”,探尋5000年文化累積。

讀圖時代,圖像的應用更能直觀地了解古代中國。 圖文互證,每一幅圖像也是一個符號,一個個圖註就是一個小故事、小知識。

近300幅圖片有歷代古畫、考古實物和手繪線圖,內容涵蓋神仙鬼怪、士人風尚、天文曆法、歲時節日、歷史人物、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等等。 閱讀之餘,隨著圖片和圖註一覽符號裡的中國,有識有趣,賞心悅目。

4. 一本書通曉古代博物學。

中西方都有博物學。 西方的博物學往往包含動植物、礦物、天文、地理,主要是自然界的事物;中國的博物學,除了自然界的事物,還有人造物及神話傳說。 本書趙續古人“博物”傳統,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神仙鬼怪、珍寶名物、人類活動,等等,無所不包,“有圖有真相”。

5. 呼應大眾的文博旅遊熱與考古熱。

文博旅遊與考古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不求甚解地看,只會疲憊不堪,探尋背後的文化則讓人樂此不疲。

敦煌的風伯、雨師、雷神、火神、四大天王、佛祖、菩薩、羅漢等壁畫,三星堆出土的大立人像、黃金面具、金杖、神樹,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帛畫, 各地 的漢畫像,曲阜孔廟的孔子手勢,等等,都可以在本書找到文化密碼。

6. 發掘高科技、時事、考古等熱點的文化價值。

中國di1個自建的太空站為何命名為「天宮」? 中國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為何命名為「悟空」?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攜帶的火星車為何命名為「祝融」? 中國自行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何命名為「北斗」? 華為手機作業系統為何命名為「鴻蒙」? 武漢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小湯山模式醫院為何命名為「火神山」「雷神山」? 三星堆出土的「神鳥—神人—神樹」有何神秘?

讀完本書,熱愛科技、考古,關心時事的你會更有「文化」。

內容簡介

人是“符號的動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號形式”。 古人為我們留下了不計其數的富有像徵意味和美學價值的符號。 本書選取傳世文獻、考古發掘和民間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國的100多個符號,如龍、鳳、鴻蒙、祝融、太極圖、八卦圖、河圖洛書、三星堆「太陽—神鳥—神人— 神樹」等,分為祥瑞、守護、神聖、人文四輯,對每個符號的生成過程、發展流變、現今影響、寓意與應用作了細緻的考辨,輔以近300幅彩圖,將 文化中國的來龍去脈與核心精神訓道來。 懂得了符號裡的中國,無論是文化尋根、文博旅遊,或是日常美學,都會是充滿趣味的人文之旅。

目錄

推薦序 從「天文學」到「人文」 / 李 山

自序


輯一 祥瑞


龍的信仰:「中國龍」與「龍王」其實不是一回事?


鳳凰意象:鳳凰如何由「雄鳳凰」變成女性符號的?


龍生九子:龍真的只有九個兒子嗎?


四靈:由天象「導航」演化出來的四方神獸


貔貅:有口無肛的招財神獸,本來是戰神?


獅子:為什麼大門口要擺兩隻石獅子?


金蟾:三條腿的「蛤蟆」是如何形成的?


蝙蝠:為什麼和珅的恭王府到處都是蝙蝠的紋飾?


十二生肖:你的「守護神」與哪位古人一樣?


歲寒三友:士大夫崇拜與民間俗信


花仙子:牡丹是如何成為花王的?


蓮:民間吉花與佛教聖花


神奇的葫蘆:為什麼好多神仙的法器都是葫蘆?


神秘三星堆:原始信仰中的動植物符號


畫中有話:動植物組合圖式的吉祥寓意




輯二 守護


雨師風伯:靠天吃飯,祈禱風調雨順


雷神:懲罰罪惡的正義之神


火神:那麼多火神,為何只有「祝融」命名火星車最適合?


河神與海神:河伯信仰的消失,媽祖信仰的興起


城隍爺、土地公與灶王爺:地域守護神


福祿壽三星:為何沒有合併成一個福祿壽神?


財神:最受歡迎的財神是如何煉成的?


門神:名字與畫像為何能「召喚」神?


魁星與文昌帝君:讀書人逢考必拜的神




輯三 神聖


鴻蒙初闢:原始信仰與上古古神


解密「太公在此」:姜太公給自己封神了嗎?


從道家到道教:老子是如何變成太上老君的?


超凡入聖:孔子的神聖化與歷代孔子像


由人而神:關羽的成聖之路


仙界「拉郎配」: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真是夫妻嗎?


八仙過海:「八仙」各顯哪些神通?


由神獸而神人:真武大帝的身世之謎


齊天大聖:孫悟空是「進口猴子」還是「本土猴子」?


觀音、彌勒佛與羅漢:佛教造像的本土化


四大天王:中國古代的「變形金剛」?


十殿閻羅:不斷擴張的地府官員


天宮之城:神仙們坐鎮何方?




輯四 人文


春節:曆法與神秘「禁忌」的破解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習俗是如何轉移到清明節的?


端午節:歷史上真的有屈原嗎?


七夕: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你能分辨嗎?


中元節:“鬼節”與“鬼符”


中秋節:嫦娥與後羿、吳剛究竟是什麼關係?


重陽節:為什麼九月初九叫重陽節?


太極圖:從「無」到「有」推演萬物


週天方位:八卦圖是按照什麼順序把八個卦組合起來的?


大地基石:失落的河圖洛書,最後被誰找到了?


謔語圖像:預測千古的《推背圖》中的圖像符號與語言符號


後記

出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63124

包裝:精裝

開本:32

出版時間:202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9

字數:330000


編輯推薦

韓天衡先生是當代書、畫、印三絕的藝術大家,在篆刻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舉世矚目。 本書是其從藝j八十年間對中國印篆歷史文化、印記道來,不只是論藝,更 是傳道解惑。

一本書品賞中國三千年印篆文化史

從先秦兩漢到明清j代,中國印篆史上緣何出現兩座高峰? 印篆的發展與書畫藝術有什麼必然的關聯? 古今三十多位可圈可點的印人與中華文化發展又有哪些關係? 韓天衡先生在文史研究基礎上以小印章建構大文化,帶領我們一本書讀懂三千年的印記美。

可閱讀可典藏

本書收錄從商周、秦漢到明清、j代的四百餘方珍貴印章,講印人印事,品印篆技法,且賞且分析,融知識性與藝術性於一書。 為了讓讀者全面了解印篆之美,將印面、釋文、邊款等多維度圖像資訊四色全彩呈現,給讀者一場中國篆刻藝術的文化盛宴!

內容簡介

印章是成熟較早的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精華的物質載體之一。 從先秦迄今的3000年中,印章和篆刻藝術發展經歷了哪兩座高峰?明清以來的篆刻藝術大放異彩,出現了哪些篆刻大家,他們為印篆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從事篆刻藝術有哪些需要磨練的技巧與修養? 前輩印人有哪些治印經驗和關於印章的掌故? 名篆刻家、書畫家韓天衡先生新作《印篆裡的中國》分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個板塊,呈現韓先生在中國印篆研究上取得的非凡成就。 隨文配有400餘方古代珍貴印人印作、豆廬藏印及豆廬所治印等,以及印譜書影、印材等圖片共600餘幅,書後附錄更有歷代印章實物、豆廬印 選等集中呈現,全面展現中國篆刻藝術之美。

作者簡介

韓天衡,1940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蘇州,號豆廬、近墨者、味之閒。 擅書法、國畫、篆刻、美術理論及書畫印鑑賞。 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榮譽院長、西泠印社副社長、上海中國畫院藝術顧問(原副院長)、全國一級美術師、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協會會長、吳昌碩紀念館 館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特聘教授等。

曾入選“2009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並在香港“書譜社三十五週年署名問卷調查”中被公舉為“z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來z傑出的篆刻家 」;2014年榮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榜首);2016年獲選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海上書法」代表傳承人;2019年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 獎」傑出貢獻獎、中國書法風雲榜年度「傑出老書法家」稱號。 出版有《中國印學年表》、《韓天衡篆刻精選》、《歷代印學論文選》、《天衡印記》、《中國篆刻大辭典》(主編)、《篆刻三百品》等著作一百五 十餘種。

目錄

序 印篆裡的中國

上篇  印篆源流

流派印章,何以是明代

印材 / 印人 / 印譜 / 印論

大印章流派

文彭 / 何震 / 蘇宣 / 朱簡 / 汪關

文化印江南

何以是江南 / 一本印譜打開的明人世界 / 清代雙峰,浙皖方圓 / 名家輩出的20世紀

二十印人五百年①:「出新」史

文彭、何震滌蕩格局 / 汪關、朱簡、蘇宣開闢新腔 / 西泠八大家 / 巨匠鄧石如 / 與時俱進趙之謙 / 自成一家吳昌碩 / 

近代名家齊白石

二十印人五百年②:用刀說

文彭、何震引石入印/ 朱簡峭/ 汪關圓潤/ 蘇宣樸厚/ 程邃發力於刃/ 丁敬穆古求拙/ 高鳳翰左刀張力/ 鄧石如剛健婀娜/

 吳熙載三向並施/ 錢 松臥刀淺行/ 吳昌碩創用鈍刀/ 黃牧甫薄刀利刃

邊款的藝術大世界

藝術源流 / 流派及技藝 / 印款裡的奇思妙想 / 史料大寶庫

秦漢鳥蟲篆

何謂鳥蟲篆 / 傳世鳥蟲篆璽印 / 鳥蟲篆璽印小史 / 豆廬簡說

中篇  行知合一

習篆二十心法

立志與排難/ 寂寞與燦爛/ 卡殼與闖關/ 印裡與印外/ 秀美與雄遒/ 刀石與筆墨/ 傳統與創新/ 刻苦與天賦/ 技法與文化/ 

表揚與批評/專一與旁通/ 開花與結果/ 「束縛」與「破束縛」 / 治印虛實/ 忌草率/ 忌偏食/ 忌去古/ 忌匠氣/ 忌單一/ 忌自滿

豆廬八說

邊想、邊刻、邊侃 / 印書同源 / 衰年攻藝貴放膽 / 三條標準 / 刻印辯證法 / 十不如 / 較真細節 / 收拾細節

豆廬刀法

刀法概覽 / 衝、切兩刀法 / 工筆、寫意兩分說 / 名家刀法談:方介堪與吳昌碩 / 書藝與刀技

豆廬治印

臨印概說 / 運刀六念 / 印刻深淺談 / 鎢印小談

豆廬說石

藏石說 / 青田石 / 芙蓉石 / 緣何壽山勝別石 / 壽山汶洋

鑑印散記

下篇  印人印事

鄧石如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一印章法談

吳熙載

方竹自用印記 / 暮年所刻的十二方遺印

吳昌碩

書、畫、印三絕 / 篆刻代刀人

錢瘦鐵

超級印人

集大成,樹一格 / 二三軼事

來楚生

藝壇通才

故事

黃士陵的兩方印 / 白石老人印 / 冷肆得印記·壹 / 冷肆得印記·貳 / 有癖則來緣

附錄

歷代印選

豆廬印選

歷代印鑑別實物選


精彩書摘

衝、切兩刀法

結合印史、印譜及不斷地自我實踐,我認為用刀的技法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為沖刀。 衝刀,顧名思義,即鋼刀在握,以肘腕自刀桿發出之強力,果斷勁爽地令刀鋒順著線條沿口衝去。 腕健指實,硬攻勁取,是用好沖刀的要領。 印史上不乏用沖刀的高手,如明之汪關,清之吳熙載、黃牧甫,近現代之齊白石等。

衝刀

另一類為切刀。 切刀,顧名思義,即一刀在握,以刀刃自右而左地順著線條的沿口切去。 刀刃短而線條長,故而一根線條要有幾次延續下切的動作而完成。 銜接自如,頓挫有自,是用好切刀的要領。 印史上用切刀的高手甚眾,如明之朱簡,清之丁敬、陳鴻壽、錢松等。

切刀

用刀稱兩大類,而印壇千變萬化,美不勝收,用刀的實狀豈是可以用沖、切兩字作概念化歸納的? 故而我們還得請出幾位典範來稍做深入的剖析。 如上述的幾位沖刀高手,也是同中不同,各呈個性的。

汪關用沖刀,衝為主,入石深,線條的交接處,刻意留出稍粗的「焊接點」。 他的沖刀,表現為清麗雅正的美學取向。

吳熙載用沖刀,衝為主而輔以披刀的特殊手段,且刀桿與印面呈現較小的角度,使刻出的線條呈「淺刻」的形態。 這裡特別要分析「披」的手段,也就是筆者研究吳氏用刀的心得。 (見拙文《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論五百年篆刻流派藝術的出新》,發表於《美術叢刊》1981年11月第16期。)吳氏用披刀,從他的印蛻, 尤其是從他所刻的印作實物上能觀察得一目了然。

披刀之為用,是區別於沖刀的自後向前地發力以刀角入石,而是自上而下地發力,以刀刃入石,以刀背擦石。 特別是線條的圓轉處多使用披刀。 要之,披刀與淺刻的完美結合,將會產生奇特的用刀魅力。 因為,深刻,線條的邊緣勁挺光潔,但這類似「挖溝」般的深刻,其線條太具肯定,有一覽無餘之感;而披刀淺刻其線條的邊緣有一定的模糊性,有 看不透的朦朧感,特別是沾以印泥,鶴於紙帛,就會產生出不可言傳的化境、祕境。 總之,吳氏淺衝中兼帶披刀的技法,表現為峭拔、渾脫而醇鬱的美感取向。

黃牧甫用沖刀,衝入之際,聚狠、準、穩於刀端,快刃硬入,無往不利,且巧妙地一反常法,刻白文印留細微刀痕於線條之外,刻朱文印留 細屑於線條之裡端,他的沖刀,表現為峭邁爽潔的審美取向。

齊白石用沖刀,到了中年別於前賢,純粹借助臂力,單刀直入。 肩臂之力,遠大過肘腕,故刀落石開,若電擊雷鳴,闢地開天,力勁勢猛,一派霸主氣象。 他的沖刀,表現為白眼向天的猛利美學取向。

從沖刀高手的印作剖析中看,一類並非一式,同中有出色的不同,萬態千姿,風神迥異,張揚和宣洩的是各自突出的個性。 誠然,玩味刀法,猶如辨別花香,是極為精微的、專業的,卻又是明白無誤的,初學者及局外人是需要有長期的熏陶和開啟的悟性,才能識其真味的。

朱簡用切刀,是小刀細切,一條線以若干延續的下切運動完成。 精到嚴謹,表現為孤傲高古的美學取向。

丁敬用切刀,堪稱是擅用切刀的大師。 他用長切刀,也間用細切、碎切刀。 有時一方印以一種切刀的韻律為主,有時一方印以多種切刀的韻律合成,百式千姿,著處成春,刀味雋永,表現為豐贍、老辣、自由、大氣的 審美取向。 事實上丁敬並不囿於切刀,亦用沖刀刻印。 不為法囿,法由心生,正是丁敬用刀藝術的靈魂。 在詮釋了丁敬美妙善化的用刀後,再來詠誦他的詩篇「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清丁 敬《論印絕句十二首》之十一),對其內涵似乎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

陳鴻壽用切刀,腕堅指強,下刀如飛將入陣,精力瀰漫,驍勇異常。 刀與刀之間的銜接鏗鏘有聲,節奏明快,起伏昂揚,表現為犀利雄邁的美學取向。 錢松用切刀,心裁別出,區別於陳鴻壽大刀闊斧的強攻,採用的是如春蠶食桑,細潤無聲的碎切,作柔進。 又在朱簡、丁敬諸家外,另闢新徑。 他追求的是一種虛和、恬靜、深沉的美感取向。 然而,以陰柔之法獲得沉雄醇厚,益見其高與其難。 加之他在切刀中糅入了披削淺刻的手法,使他的印作更平添了回味無盡且詭譎的色彩。

一桿冰冷的鋼刀,是傑出的印人賜予了它靈性與生命,令它綻放出奇艷清新的花朵,噴薄出賞心怡情的光芒。 誠然,這些印人的切入點又是因人而異的。 若汪關尚正,吳熙載尚樸,黃牧甫尚潔,齊白石尚猛,朱簡尚識,丁敬尚博,陳鴻壽尚膽,錢松尚韻,學識精神,加之禀性的特立,自然就被我們歸納出了所謂沖 刀、切刀,不能機械地以一法一式的套路去品鑑和把握了。



符號裡的中國 100多個符號近300幅彩圖濃縮5000年中華文明 古人的心靈世界與日常生活圖景 中國歷史符號
NT$1875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