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宮退食錄(套裝上下冊)
作者:朱家溍 著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800478819
字數:680000
頁碼:6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內容介紹
家溍兄,字季黃,浙江蕭山人。但和我這個福州人一樣,是在北京長大的。在他居室的一槽冰梅紋碧紗櫥橫楣上有一齋額,是許姬傳先生寫的“寶襄齋”,對面山牆門上有啟元白兄寫的“蝸居”二字。季黃兄這本文集,並沒有用上面的室名命名,而題名日《故宮退食錄》,我認為很恰當。因為這些隨筆性的文章是多年來在故宮“退食之暇”寫的。更因為書中涉及的門類很多,如:書法、名畫、碑帖、琺瑯彩瓷器、掐絲琺瑯、銅胎畫琺瑯、漆器、木器、圖書、古硯、古建築、明清室內裝修陳設、園冶、明清歷史、戲曲史、飲食等等,所以無法根據文章內容來取書名,故而只有用這樣一個名稱才合適。
目錄
序
上冊
我怎樣幹上文物工作的
碑版鑑訂問題舉例
從舊藏蔡襄《自書詩卷》談起
元人書《靜春堂詩集》序卷
宋高宗付岳飛敕書和批答
大米和小米
從舊藏沈周作品談起
清高宗南苑大閱圖
關於雍正時期十二幅美人畫的問題
來自避暑山莊的一件畫屏
《國子監敬思堂補植丁香圖》詩卷小記
旃檀佛像和復製品的下落
清代畫琺瑯器製造考
牙角器概述——《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
元明雕漆概說
明代漆器概述——《中國美術分類全集》明代漆器卷序言
清代漆器概述——《中國美術分類全集》清代漆器卷序言
清雍正年的漆器製造考
雍正年的家具製造考
龍櫃
漫談椅凳及其陳設格式
銅掐絲琺瑯和銅胎畫琺瑯
故宮所藏明清兩代有關西藏的文物
王世襄和他的《髹飾錄解說》
讀《說葫蘆》說葫蘆
顧二娘制菌硯
故宮藏禁毀書錄
足本《唐音統簽》全帙
兩種《全唐詩》
《崇禎曆書》與《新法曆書》
蕭山朱桐軒先生
蕭山朱氏宗譜
朱文端公遺札
朱文端公遺像詩
敬跋父母遺墨
我家的藏書
《凡將齋印存》序
《明式家具研究》序
《中國古代家具》序
《舊京返照集》序
《明清帝后寶璽》弁言
《朱子遺墨》序
《國寶》導言
《西安碑林全集》序
《帝京舊影》序
《北京文物勝跡大全東城區卷》序
《清代后妃首飾圖錄》序
《兩朝御覽圖書》弁言
《故宮珍本叢刊》序
《華夏諸神》序
漫談假古董
研究清代宮史的一點體會
關於清代宮史研究及原狀陳列的幾個問題
明清宮殿內部陳設概說
太和殿的寶座
坤寧宮原狀陳列的佈置
咸福宮的使用
太監往談錄
清代外官生活方式
關於毓崇穿的盔甲
慈禧聽政為什麼要“垂簾”
清代皇帝怎樣避暑
清代皇子對皇帝的稱呼
清代禮俗雜談
禀報的規矩
下冊
《紅樓夢》作者對建築物描寫中的真事和假語
對《我的前半生》部分史實的訂正
德齡、容齡所著書中的史實錯誤
為影片《傾國傾城》訂正史實
為電影《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答客問
為電影《譚嗣同》答客問
堂會戲
記恭王府堂會戲
清代內廷演戲情況雜談
昇平署時代崑腔弋腔亂彈的盛衰考
清代亂彈戲在宮中發展的史料
昇平署的最後一次承應戲
《萬壽圖》中的戲曲表演寫實
清代的戲曲服飾史料
樂善園和三貝子花園的有關史料
漫談迭石
北京城內舊宅園聞見錄
博多勒噶台親王府
北京步軍統領衙門的遺址
舊京第宅
什剎海夢憶錄
要保護山水和文物古蹟
回憶陳垣、沈兼士兩位先生
憶朱益藩先生和他舉辦的賑災書畫展覽
記溥西園先生
我與張伯駒道兄
我所知道的於善浦
一個參觀者對故宮博物院的印象
我青年時代經過的院慶
有關易培基冤案的一些情況
觀真跡展覽小記
故宮博物院的國劇同樂會
閒話《青石山》
楊小樓的《湘江會》
楊小樓的《夜奔》
學余隨筆
余叔岩的一組珍貴舞台劇照
梅蘭芳年譜未定草
梅蘭芳與崑曲
梅蘭芳的歌唱藝術
梅蘭芳談戲曲舞台美術
李世芳印象記
《京劇談往錄四編》序
提倡文武昆亂不擋
我說票友
憶偶虹兄
搶救保存第一
再談京崑的搶救保存
釋北京方言“包樁”“找牢”“龍漢”
飲食雜說(一)
飲食雜說(二)
精彩書摘
《故宮退食錄(上)》:
諸位同志,清代宮史研究會,這已經是第二次開學術討論會。我們在北京開籌備會的時候,看了一遍這次故宮的會員同志們交來的論文,有些篇論文寫得很好,但只能割愛,因為文章內容不屬於清代宮史範圍。上次在昌黎開第一次學術討論會時,所宣讀的論文當中也有宮史範圍之外的。論文集已經出版,過兩天就可以送到會場,大家一看便知。我指的是有些文章,寫得雖好,而是屬於清史廣泛的範圍,或屬於清代宮史以外其他專史範圍。
清代的人和事以及製度、器物等等,凡是在《國朝宮史》和《國朝宮史續編》兩書所載各項內容的範圍系統下,我們發現某種問題,經過深入研究之後,得出成果,這是地地道道清代宮史研究的論文。清代的《國朝宮史》比明代的《酌中志》內容已經系統化。 《國朝宮史續編》則又完備些。今天我們研究清代宮史,在上述範圍系統下,尚有許多史料待我們鉤沉整理,許多問題待我們探索。既然我們新立一個學科,就必須範圍明確。如果我們把泛論清史,或把清史中應屬其他專史性質的論文發表在宮史討論的論文集中,很可能會招致史學界同行的非議。我是本會顧問,所以我覺得有必要重申我的觀點。
上面我是說明清代宮史範圍的論文和泛論清史以及清史中屬於其他專史論文的區別、界限,這不等於說研究清代宮史不須要研究清史。清代宮史是清史中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宮史,必須整體熟悉清史,才具備研究清代宮史的條件。舉個例來說,許多人曾相信過孝莊文皇后下嫁睿親王的傳說,這是因為張煌言的詩有“大禮恭逢太后婚”的句子。很明顯,張煌言是大明的忠臣,在還沒有放棄鬥爭的時期,他的宣傳工作當然要盡力詆毀對方,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從來不相信禮部恭辦太后婚禮,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這個傳說本來站不住,況且孟心史先生的考實一文分析得清清楚楚,多年來已經銷聲匿跡。前幾年突然四川有一位先生在刊物上發表一篇文章,說看到一件清初皇父攝政王起居注,上有劉詩孫先生的收藏題跋,原文是“清季宣統初元,內圖庫垣圯。時家君方任閣讀,奉朝命檢庫藏,既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攝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馬科書稿等。遂以聞於朝……”這位作者又重申相信太后下嫁的事。我和劉詩孫先生是朋友。我當時曾看過他的跋,向他提出過問題:所謂“聞於朝”是以一種什麼理由上奏的?認為是正常的大事,還是認為這是太后失德?如果認為是正常的大事,“聞於朝”之後,皇上會問:內閣大庫所藏歷年詔書多不勝數,凡宣詔頒行天下皆為大事,何以繳進這幾件,著即明白回奏。如果認為這是太后亂倫,本朝頒行天下的詔,誰敢道個不字。那麼這個奏摺應該如何措詞,我看如果這件詔書交上去,一定有硃批問下來“爾是何居心,據實明白回奏”。我看令尊大人不僅回奏不出理由,必然會遭到重譴,你說說,能有這事嗎?劉先生研究文字學、聲韻學,態度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但他處世有些名士派,喜歡開玩笑,我已料定他在信口說說,我問他的話使他無可回答,終於承認,不過為了題幾句,加一點噱頭,容易賣出去而已,我也就不再談這件事了。既然現在這段題跋又被當作可靠史料引用,我就不得不加以澄清。我們可以提出下列原則來分析,清代奉旨交辦事件,如何去執行?如何奏對,以及君臣關係和體制,就可以判斷這位內閣學士即使真的發現什麼太后下嫁詔書他也會裝作沒看見,照舊把它收在大庫原藏處。因為他沒有這個任務,不可能自己找麻煩,他絕不會發瘋“遂聞於朝”。還有下列理由可以十足說明沒有這樣一個詔書:
1.多爾袞致史閣部書,是早已傳誦一時的;致唐通、馬科等書稿,也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1927年故宮編刊的《掌故叢編》已經發表過,也是人人皆知的。劉先生是用這三件公認的真文獻來襯托這一根本不存在的太后下嫁詔,如果真有這一件詔書又是和致史閣部書等文獻一同發現並上交的,何以故宮原存只有致史閣部等書稿三件而沒有詔書呢?如果說下嫁詔書也像“攝政王起居注”同樣命運被人竊出,那麼到了辛亥革命以後一定會出現的,不論是當作奇貨可居的古董,還是落到中國人或外國人手裡,都會宣揚出來的,何以至今未出現呢?
2.可能會有人這樣設想,四件文獻上交之後,把下嫁詔書銷毀了。可是劉先生的跋語:“清初入關,悉賴多爾袞重以太后下嫁,遂尊之為皇叔父,又尊之為皇父。”按跋語的邏輯,稱皇父的原因是由太后下嫁得來的,那麼包括下嫁詔書在內的四件文獻“聞於朝”的時候,“皇父攝政王起居注”同樣性質的文獻為什麼沒有上交銷毀呢?現在第一歷史檔案館還保存著大量的有皇父攝政王字樣的文獻。當時朝廷如果要銷毀那些文獻是輕而易舉的,但並沒有這樣做。順治年間曾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是事實,而太后下嫁不是事實,所以傳世大量檔案有皇父攝政王,而沒有一件是太后下嫁的。況且凡是詔書都曾經頒發,如果要變更也必須明發諭旨。例如多爾袞死時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入太廟,都是以順治皇帝名義宣布的,後來削去成宗義皇帝的廟號、諡號,撤出太廟,一點也不含糊,也都是由順治皇帝明發諭旨宣布的。如果說曾經真有太后下嫁詔書,又銷毀了,那也不會默默地暗中銷毀。因為詔書都是宣詔以後,由禮部謄黃發刻刷印,頒發到全國各府、州、縣。如果要銷毀,也必須明發諭旨,說太后下嫁是多爾袞矯詔,沒有這回事,這樣才能翻案。不然悄悄地銷毀一件藏在宮中的詔書有什麼用呢?這個事例可以說明,鑑別這樣一則有關宮史問題的跋語是否可信,只要是對清代製度和辦事則例有整體的理解,就很容易判斷它的內容是不存在的。
……
前言/序言
家溍兄,字季黃,浙江蕭山人。但和我這個福州人一樣,是在北京長大的。在他居室的一槽冰梅紋碧紗櫥橫楣上有一齋額,是許姬傳先生寫的“寶襄齋”,對面山牆門上有啟元白兄寫的“蝸居”二字。季黃兄這本文集,並沒有用上面的室名命名,而題名日《故宮退食錄》,我認為很恰當。因為這些隨筆性的文章是多年來在故宮“退食之暇”寫的。更因為書中涉及的門類很多,如:書法、名畫、碑帖、琺瑯彩瓷器、掐絲琺瑯、銅胎畫琺瑯、漆器、木器、圖書、古硯、古建築、明清室內裝修陳設、園冶、明清歷史、戲曲史、飲食等等,所以無法根據文章內容來取書名,故而只有用這樣一個名稱才合適。
可能有些讀者要問:怎麼看不出這位作者是研究什麼的?在學校讀的是哪一系?算是問著了,因為我對作者非常了解。朱老伯翼庵先生對兒子們唸書的安排是這樣的,在讀中學的期間,除學校的功課外,在家中還要背誦經書,點讀全部《資治通鑑》,學作古文、詩、詞。季黃兄在中學時這些作業都已完成。但同時我也知道他在那段時期的數、理、化有時湊合及格,有時竟不及格。高中畢業會考只勉強過關。考大學時,他的大、二兩位兄長命他報考唐山交大水利系和北洋大學機械系,結果當然沒考上。兩位兄長又決定:“你年紀還小,今年考不上,好好用一年功,明年再考。”他自己明知再考也不可能考取,可是只能遵命。兩年之後兄長不再堅持了,他還是進了文學院,在輔仁大學國文係得到學士學位。他在大學期間,古文字學家沈兼士先生、史學家陳垣先生、目錄學家余嘉錫先生、訓詁學家陸宗達先生都對他很器重。在多位名教授的指導下,這位在中學數、理、化不及格的學子,在大學卻成為出色的高材生。不過在大學所學的課目,對其後來的工作,雖可收左右逢源之益,卻又不是直截了當的對口掛鉤,因為當時大學沒有文物考古專業。即使現在有此專業,又何嘗能盡括文物的各門各類呢。
近年發行的《收藏家》雜誌,自創刊號到現在,連載《介祉堂藏書畫器物目錄》《歐齋藏碑帖目錄》《六唐人齋藏書錄》已有多期。從目錄所羅列翼庵先生的藏品,就可知朱家溍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這三部目錄就是他青年時代編寫的,也就看到他對各類文物愛好的根源。順便說一下,他家全部藏品早已無償捐獻給國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