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8051347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9-09-01
頁數:424
編輯推薦
劉敦楨院士是我國中國庭園研究的開拓者,為我國庭園的系統研究做出了傑出貢獻。 本書是他生前整理書稿,沒有出版的著作,是他生前重要的研究成果。 蘇州古典園林的細緻研究,每一個測繪圖紙,都值得收藏與讚賞。
【內容簡介】
中國古典園林精華在江南,江南園林藝術造詣之精在蘇州。 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 由於蘇州具有得天獨厚的經濟、文化、自然等優越條件,極利因水就勢造園,因而形成了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 劉敦楨院士深入考察測量,歷經多年整理出版的重要著作。 本書分總論和實例兩部分,其中總論部分介紹佈置、理水、疊山、建築、花木等。 範例部分介紹15個典型的案例,包含黑白照片500張,墨線圖300幅。 本書是研究蘇州園林的經典之作,出自大師手筆,是中國庭園的重要著作。
【目錄】
部分 總 論
一、緒 論
二、布 局
三、理 水
四、疊 山
五、建 築
六、花 木
實 例
一、拙 政 園
二、留 園
三、獅 子 林
四、滄 浪 亭
五、網 師 園
六、怡 園
七、耦 園
八、藝 圃
九、環秀山莊
十、擁翠山莊
十一、鶴 園
十二、暢 園
十三、壺 園
十四、殘 粒 園
十五、王洗馬巷七號
第二部分 實例•圖版
一、拙 政 園
二、留 園
三、獅 子 林
四、滄 浪 亭
五、網 師 園
六、怡 園
七、耦 園
八、藝 圃
九、環秀山莊
十、擁翠山莊
十一、鶴 園
十二、暢 園
十三、壺 園
十四、殘 粒 園
十五、王洗馬巷七號某宅書房庭院
出版說明
【作者簡介】
劉敦楨(1897.9.19-1968.5.1),現代建築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1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現為東京工業大學)建築科。 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教授。 中國建築教育及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畢生致力於建築教學及發揚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在對華北和西南地區的古建築調查,以及對我國傳統民居和園林的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並出版了《蘇州古典園林》等有影響的專著。
【前言】
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在蘇州,大小園 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區所少見。 江南早私園為東晉蘇州顧闢疆園。 蘇州具有經濟、文化、自然等優越條件,因而庭園得以發展。 在長期封建社會中,蘇州園林迭有興廢,至新中國成立後,始廣為維修,累代名園遂又復重麗。
作為歷史珍貴遺產,中國古典花園有其世界地位,這是學者所公認的。 它影響所及,不但達到朝鮮、,而且還遠及 18 世紀的歐洲,被稱為造園史上的淵源之一。
、英國造園藝術受中國之影響,鮮見於我國典籍,多係來自外國例證。 而我國舊日對名園別墅,僅屬孤芳自賞,從未廣泛稱頌傳播,以致不如京都庭園之為人所熟知。
公元 6 世紀,隨著佛教傳入,帶去中國文化,我國造園藝術也被蘇我馬子引進,用池中築島,仿中國海上神山,創典型庭園之始。 後來從南宋學到禪宗啜茗,打下茶道、茶庭、枯山水基礎,達庭園全盛時期。 明末計成所著《園冶》流入,抄本題名「奪天工」。 稍後,朱舜水到,復帶去江南園林風格。 今東京後樂園,仍存朱氏遺規。 庭園建築物、配景標題與園名,都用古典漢語,完全透露中國影響。
歐洲早對中國庭園之了解,自來華耶穌會教士的著作與信。 清初教士李明著《中國現勢新志》,提及園林池館山石洞窟。 越半世紀,錢伯斯到廣州,除遊覽商人園 可能還看過文人園,返英著《東方園林論述》,予中國園林高度評價。 從17 世紀末開始,英國對規則式園林已感單調而生厭,認為山林怪石,流溪斷澗,野穴蒼岩,較歐洲古典方蹊直徑更活潑自然,東方風景園隨之發展, 到 18 世紀達全盛時期。 不久,又移植歐陸,出現「英華園庭」一詞,僅巴黎一區,即有中國式風景園 20 所,可見中國園林藝術對西方造園影響之一斑。
舊時代,雖有文人記述名園,卻少品評園林藝術創作。 蘇州古典庭園系統的學術研究,始自新中國成立後由本院劉敦楨教授領導的中國建築研究室與建築史教學小組。 早在 30 年前,他就是少數研究園林藝術的人之一。 60 年代,他負責興建南京瞻園。 在他指導下,工人於園南疊成湖石水旱假山;又規劃南牆臨街入口一段院落,意境入畫,是他引導研究室成員在造園方面理論聯繫實際的成就。 本書在他主持下,多年研究的結晶,對我國園林藝術精極剖析,所論雖僅及蘇州諸園,然實中國歷代造園史之總結。 存稿此次經建築史教研小組整理付印,對今後造園當有參考借鏡意義。
南京工學院建築系 楊廷寶 童寯
1978 年 6 月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2019298
版次: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198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3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建築史(第2版)》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建築歷史的理論著作,簡要而係統地敘述了我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和成就,並引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可供 建築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各級領導幹部及大專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目錄
緒論
第一節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第二節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階段
第三節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第一章原始社會時期的建築遺跡
第一節原始人群的住所
第二節仰韶文化的建築遺跡
第三節龍山文化的建築遺跡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的建築(西元前21世紀-前476年)
第一節夏季-中國奴隸制國家的誕生
第二節商朝的宮室和陵墓
第三節西周和春秋時代的建築
第三章戰國、秦、兩漢、三國時期的建築(西元前475年-西元280年)
第一節戰國到三國時期社會的變動與建築概況
第二節城市的發展
第三節秦、漢、三國的宮室
第四節住宅
第五節陵墓
第六節秦萬裡長城和漢長城
第七節建築的材料、技術與藝術
第四章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西元265-589年)
第一節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變動與建築概況
第二節都城及宮殿
第三節住宅
第四節寺和塔
第五節石窟的建築與雕刻
第六節陵墓
第七節建築的材料、技術與藝術
第五章隋、唐、五代時期的建築(西元581-960年)
第一節隋、唐、五代時期社會的變動與建築概況
第二節隋、唐的都城與宮殿
第三節住宅
第四節寺、塔、石窟
第五節陵墓
第六節安濟橋
第七節建築的材料、技術與藝術
第六章宋、遼、金時期的建築(西元960-1279年)
第一節宋、遼、金時期社會的變動與建築概況
第二節城市與宮殿
第三節住宅
第四節祠廟及寺、塔、經幢
第五節陵墓
第六節《營造法式》
第七節建築的材料、技術與藝術
第七章元、明、清時期的建築(西元1271-1840年)
第一節元朝社會的變動與建築概況
第二節元大都和大都宮殿
第三節元朝的宗教建築
第四節明、清時期社會的變動與建築概況
第五節明清的都城及宮苑
第六節明代的萬裡長城與海防據點
第七節明、清一般城鎮、住宅、庭園及家具陳設
第八節明、清的壇廟建築和陵墓建築
第九節明、清的宗教建築
第十節元、明、清建築的材料、技術與藝術
附錄一註釋
附錄二中國歷史年表
附錄三歷代尺度簡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