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資治通鑑 全集無刪【全20冊】繁體豎排版 古代編年體史書 史記 二十四史 中國通史
NT$ 3980  

資治通鑑 全集無刪【全20冊】繁體豎排版 古代編年體史書 史記 二十四史 中國通史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出版社: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1121

版次:2

商品編碼:1127364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出版時間:2011-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942

套裝數量:2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豎排

重量:11.2KG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鑑(繁體豎排版)(套裝全20冊)》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戰國至五代期間1300多年的歷史,向為史學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訂事實、編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潤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編年體史書的極高成就,使古代歷史研究的基本典籍。點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為底本,是史學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目錄

標點資治通鑑說明

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述略

胡三省新註資治通鑑序

王盤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鑑序

宋神宗資治通鑑序

卷第一 周紀一起戊寅(前四○三)盡壬子(前三六九)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紀二起癸丑(前三六八)盡庚子(前三二一)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紀三起辛丑(前三二○)盡癸亥(前二九八)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紀四起甲子(前二九七)盡戊子(前二七三)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紀五起己丑(前二七二)盡乙巳(前二五六)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紀一起丙午(前二五五)盡癸酉(前二二八)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紀二起甲戌(前二二七)盡壬辰(前二○九)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紀三起癸巳(前二○八)盡甲午(前二○七)凡二年

卷第九 漢紀一起乙未(前二○六)盡丙申(前二○五)凡二年

卷第十 漢紀二起丁酉(前二○四)盡戊戌(前二○三)凡二年

卷第十一 漢紀三起己亥(前二○二)盡辛丑(前二○○)凡三年

卷第十二 漢紀四起壬寅(前一九九)盡癸丑(前一八八)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漢紀五起甲寅(前一八七)盡癸亥(前一七八)凡十年

卷第十四 漢紀六起甲子(前一七七)盡辛未(前一七○)凡八年

卷第十五 漢紀七起壬申(前一六九)盡丙戌(前一五五》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漢紀八起丁亥(前一五四)盡庚子(前一四一)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漢紀九起辛丑(前一四○)盡丁未(前一三四)凡七年

卷第十八 漢紀十起戊申(前二三三)盡丙辰(前一二五)凡九年

卷第十九 漢紀十一起丁巳(前一二四)盡壬戌(前一一九)凡六年

卷第二十 漢紀十二起癸亥(前一八)盡辛未(前一一○)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起壬申(前一○九)盡壬午(前九九)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起癸未(前九八)盡甲午(前八七)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起乙未(前八六)盡丙午(前七五)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起丁未(前七四)盡癸丑(前六八)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起甲寅(前六七)盡己未(前六二)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起庚申(前六一)盡壬戌(前五九)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起癸亥(前五八)盡壬申(前四九)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起癸酉(前四八)盡己卯(前四二)凡七年

……

進書表

獎諭詔書

校勘人姓名


精彩書摘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職責中最重要的是維護禮教,禮教中最重要的是區分地位,區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麼是禮教?就是法紀。什麼是區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別。什麼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 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製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四海之廣,億民之眾,都受制於天子一人。儘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絕倫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為他奔走服務,這難道不是以禮作為禮紀朝綱的作用嗎!所以,天子統率三公,三公督率諸侯國君,諸侯國君節制卿、大夫官員,卿、大夫官員又統治士人百姓。權貴支配賤民,賤民服從權貴。上層指揮下層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動,樹木的根和乾支配枝和葉;下層服侍上層就好像人的四肢衛護心腹,樹木的枝和葉遮護根和乾,這樣才能上下層互相保護,從而使國家得到長治久安。所以說,天子的職責沒有比維護禮制更重要的了。

  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諸侯,尊王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周文王演繹排列《易經》,以乾、坤為首位。孔子解釋說:“天尊貴,地卑微,陽陰於是確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貴賤也就各得其位。”這是說君主和臣子之間的上下關係就像天和地一樣不能互易。 《春秋》一書貶低諸侯,尊崇周王室,儘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書中排列順序仍在諸侯國君之上,由此可見孔聖人對於君臣關係的關注。如果不是夏桀、商紂那樣的暴虐昏君,對手又遇上商湯、周武王這樣的仁德明主,使人民歸心、上天賜命的話,君臣之間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節,矢死不渝。所以如果商朝立賢明的微子為國君來取代紂王,成湯創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吳國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開國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寧肯國家滅亡也不願做君主,實在是因為禮教的大節絕不可因此破壞。所以說,禮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區分。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家從之。衛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

  所謂禮教,在於分辨貴賤,排比親疏,裁決萬物,處理日常事物。沒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顯揚;沒有器物,就不能表現。只有用名位來分別稱呼,用器物來分別標誌,然後上下才能井然有序。這就是禮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沒有了,那麼禮教又怎麼能單獨存在呢!當年仲叔於奚為衛國建立了大功,他謝絕了賞賜的封地,卻請求允許他享用貴族才應有的馬飾。孔子認為不如多賞賜他一些封地,惟獨名位和器物,絕不能假與他人,這是君王的職權象徵;處理政事不堅持原則,國家也就會隨著走向危亡。衛國國君期待孔子為他昆處理政事,孔子卻先要確立名位,認為名位不正則百姓無所是從。馬飾,是一種小器物,而孔子卻珍惜它的價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卻要先從它做起,就是因為名位、器物一紊亂,國家上下就無法相安互保。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從微小之處產生而逐漸發展顯著的,聖賢考慮久遠,所以能夠謹慎對待微小的變故及時予以處理;常人見識短淺,所以必等弊端鬧大才來設法挽救。矯正初起的小錯,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顯的大害,往往是竭盡了全力 也不能成功。 《易經》說:“行於霜上而知嚴寒冰凍將至。”《尚書》說:“先王每天都要兢兢業業地處理成千上萬件事情。”就是指這類防微杜漸的例子。所以說,區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個等級的名分。


資治通鑑 全集無刪【全20冊】繁體豎排版 古代編年體史書 史記 二十四史 中國通史
NT$398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