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腳建築師:綠建築
作者: (荷) 範倫根(Johan Van Lengen)著
出版社: 華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01
ISBN: 978756807767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頁碼:714
內容簡介
身為建築師和聯合國前工作人員,約翰·範倫根親眼目睹了人們對更綠色的住房的迫切需要,於是在本書中,用大量淺顯易懂的圖片和文字,清楚全面地介紹了綠色建築 的各個層面,作者在書中強調了什麼是低成本且永續的建築,內容涵蓋綠建築各個環節:設計(選址、朝向、氣候考量)、材料(各種天然材料,如劍麻、仙人掌、 竹、木、土等)、施工(基礎、屋頂、地板、牆、門窗等)、暖氣和降溫、供水、衛生設施,也討論了城市規劃、小規模能源製造等,涉及的範圍和適用面很 廣。
本書是為那些夢想建造一個家的人準備的,也是為那些從事建築業的人括木匠、泥瓦匠、水管工等工匠,以及城市規劃者、鄉村技術人員和小型社區的設計者等準備的。 儘管展示的方式方法大都是傳統的,但也不乏現代的技術。 作者向讀者建議:地遵循鄉土技術可能會令人沮喪,採用兩全其美的方式來打造和諧的生活環境會更好。
「赤腳建築師」這個詞的靈感來自*早期的建築師-古代的建築工匠,他們光著腳踩著泥巴來製作土坯。 赤腳建築師建造了世界上令人難以置信的古代建築,例如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以及世界各地*大量的民間建築…
本書呈現的訊息以圖像為主,採用簡單的繪圖,而不是長篇大論的文字,來傳達訊息和解釋說明。
1982年,約翰 範倫根(Johan van Lengen)在墨西哥用西班牙文撰寫並繪製了本書。 政府購買了4萬冊,墨西哥每個圖書館都有一本。 這本書後來在拉丁美洲銷售了多萬冊,還在巴西出版了葡萄牙文的加長版;07年,在了英文版。 本書是個中文譯本。
作者簡介
約翰·範倫根出生於荷蘭,在學,並於1960年獲得俄勒岡大學的建築學位。 1970年代初,主要受《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的影響,他放棄了在舊金山的建築師生涯,致力於為拉丁美洲的弱勢群體提供更好的住房。 他搬到了巴西,在那裡和他的妻子羅絲創建了TIBA,一個在巴西東部沿海叢林MataAtlantica的替代性建築技術(alternative building technology)。 同時,範倫根家族開始將廢棄的草原改造成熱帶森林。 約翰也曾為聯合國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政府機構工作。 在TIBA,他繼續發展建築技術方面的新思路,以及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工作坊裡的自助建造者。 TIBA成立的初衷是與世界各地的人們交流替代建築技術的想法。 後來,約翰發現那些離開城市中高壓力的工作、尋找更簡單的生活、創造生態村的人們對他的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除了在TIBA舉辦轉型講,他還在世界各地括歐洲、印度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舉辦講研討會。
目錄
1設計 / 001
繪圖 / 002
房屋形式 / 008
空間 / 015
如何設計房子 / 018
模型 / 030
尺度 / 034
環境 / 038
採光 / 054
房屋選址 / 062
建築 / 073
聚落 / 089
氣候 / 098
城市空間 / 106
流線 / 116
自然環境 / 133
2熱帶濕潤地區 / 141
房屋形狀 / 142
屋頂 / 144
蟲害 / 194
門窗 / 199
通風 / 2
潮濕 / 4
道路和橋樑 / 210
3熱帶乾燥地區 / 223
通風 / 228
屋頂 / 243
窗戶 / 260
4溫帶地區 / 269
氣候 / 270
暖氣 / 276
太陽能集熱室 / 280
暖氣機 / 286
5材料 / 295
材料的選擇 / 296
土 / 298
鐵絲網水泥 / 316
砂 / 325
石灰 / 326
木材 / 329
仙人掌 / 332
竹子 / 334
劍麻 / 340
海凝砂 / 342
6建造 / 347
準備工作 / 348
使用材料 / 356
基礎 / 362
牆 / 376
面板 / 432
地板 / 440
屋頂 / 448
門窗 / 480
服務(管線) / 502
項目 / 509
工具 / 527
生態技術 / 536
7能源 / 541
熱與動力 / 542
水車和風車 / 544
太陽熱能 / 550
爐灶 / 570
8供水 / 581
選址 / 582
水泵 / 586
輸水 / 600
蓄水池 / 608
過濾器 / 616
淨化 / 622
灌溉 / 634
降溫與保存 / 637
9衛生設施 / 643
設備 / 644
地坑 / 653
廚衛組合牆 / 672
排水 / 677
附錄 / 679
材料和熱量 / 680
度量 / 682
混合料 / 684
氣候區 / 688
角度 / 692
詞彙表 / 698
參考文獻 / 700
索引 / 702
譯後記 / 706









出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4842
版次:1
包裝:精裝
開本:16
出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4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讓你很享受的關於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普及讀物。
★豐富的中國傳統木建築知識點, 知識性和藝術性兼具。
從「家」開始,述說中國人將「家」與自然共處一室,把你帶入中國傳統木建築的大門,接著是伐木、文字、高台、標準、結構、鬥栱……四合院、風水、 庭園、裝飾等
★沒有教科書的刻板,有的是諧趣詩意、形象鮮明的語言:
「在家外月亮總是在照著別人,院子裡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樣,院子其實就是將天地劃了一塊放在家裡,一個可以讓樹木從家裡向天空生長的房間。」「中國 人用木頭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製版,然後在木頭搭建的空間裡,一併寫下整個建築和工藝發展史。”
★精緻典雅卻不失於活潑的圖文編排,彰顯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深邃意境:
標題、內文、引文、圖註、圖片等,精心佈局,隨處可見的滿滿的設計感。 精選精修近四百幅圖片,足以讓你在閱讀詩意文字的同時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深邃意境、恆久魅力。
★朱家溍之女、故宮《紫禁城》雜誌編輯朱傳榮女士作序推薦:
「這是一本原來沒有過的書,是知識性的,也是藝術性的,但與向來讀到的知識性或藝術性的書都不同,作者的講述沒有學院的腔調,沒有勉強的抒情,也沒有 做作的小兒語。知識點多,而具發散性,語言平實,而飽含詩意。”
內容簡介
對傳統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讓我們心生敬意。 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很享受的關於中國傳統木建築的普及讀物,然而又不只是講中國傳統木建築,更是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藝術。
作者趙廣超先生從「家」開始,述說中國人將「家」與自然共處一室,把你帶入中國傳統木建築的大門,接著是伐木、文字、高台、標準、結構、鬥江……四合院 、風水、花園、裝飾等篇章,沒有教科書的刻板,有的是諧趣甚至詩意雋永的語言,藉著建築與中外文化甚至中國古典詩詞之間的聯繫,將中國傳統木建築文化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趙廣超,生於香港,早年留學法國,現從事藝術、設計教育及著述工作。 2001 年成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現任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總監、故宮文化研發小組總監。 曾任2010 年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中國國家館「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研討會顧問、「智慧長河」展覽展示深化設計專家顧問及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9 紀錄頻道《故宮100》百集紀錄片 創意藝術顧問。 主要著作包括《不只中國木建》《筆紙中國畫》《大紫禁城-王者的軸心》《國家藝術·一章木椅》《國家藝術·十二美人》《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叢書及《 紫禁城100》等二十餘種。
目錄
不止於此
前言
願托喬木
第一章 起家
建立一個家的態度有兩種,其一是將自然拒之門外,其二是與自然共處一室。 中國人將「家」託付喬木。 家、庭並非一回事。 木柱既然保留著自然氣息,樹木也會散發出家園的溫暖。
第二章 伐木
砍伐前應考慮栽種,房屋是種出來的。 鄰里和倫理,缺一不可。 資源其實不比技術重要。 且聽一個農民說話。
第三章 文字
中國好大,要維持一種“共同的觀念”,唯有文字。 樹木不但提供我們房屋,也教我們認字( 木版印刷)。 文字與房屋不相同,人和樹木也不一樣,放在一起看卻十分有趣。 木框架彷彿在寫字,人才和木材都同樣需要用心雕。 起點剛好也是歸宿。
第四章 高台
銅雀台,夯出來、唱出來,以鳴得意話高台。 中國建築的高峰不在高處。 神的空間固然盡善盡美,中國人卻認為大未必佳。
第五章 標準
標準唯價錢,都靠一本專書和一個單位。 換房子如換衣裳, 效率高的結果是蓋得多、拆得快。 石頭當木頭。
第六章 結構
同樣的窩壁和窩蓋,中國人把屋頂抬起來。 木框架建築的幾個主要形制,幾個比結構還有更多意義的主要名詞。 構件的銜接,不落別處話榫接。 上樑的祝福,由我木匠說
第七章 鬥栱
原本兩塊小木頭。 太複雜,所以不是柱頭。 鬥汧的起源、發展與造型。
第八章 基階欄
一屋三分,不改變因為應該保留。 台基可以聯想到德行, 房屋的階級和人的階級一直都分不開。 欄桿除了依靠還可以留情,本來就有一隻多情朝天吼。
第九章 屋頂
最是癡心鴟太太。 又是閒話又是迷湯,揣測與根據。 總之, 屋頂的形制,最怕是失禮。 屋頂上的展館。 屋頂一旦獨立後,正是混亂的時候。
第十章 屋身
城、牆、關、門和一扇窗。
第十一章 空間
都是經驗之談。 海德格的「壺說」和賴特的心聲,老子說通通都「無用」。 有和無,從立面到庭院,從凝固到流動。
第十二章 宮室之旅
本是隨便走走,後來登堂入室。 宮閩教人感觸,古人歸來說院。
第十三章 四合院
一則廣告,略述四合院。 阿院遇見阿樓,當堂無話可說。
第十四章 風水
神話早有記載,家宅當然要選擇。 一種隱藏的規律,發展出五行屬性與八種看法。 懂不懂風水都可以欣賞天壇。
第十五章 園林
懶懶閒,拉雜說園林。 風景借得好漂亮,藉據寫得好堂皇。
第十六章 裝飾
掩飾與裝飾,情勢是否大好,關鍵在於遠近精粗。 且看建築上的裝飾部分。 這次石工第一,略略帶木雕作,然後略施一點顏色。 希望連年有餘,寫在裝飾之後。
後記 記佛光寺
附錄
精彩書摘
不落別處話榫卯
鳳翔佛寺有個叫做郭璩的知客僧人,某次鋸木頭,幾經嘗試都無從入手。 郭璩懷疑木頭裡面有鐵石,於是就換了一把新鋸,再焚香禱告一番,然後才成功鋸入木頭裡面。 及至分開時,居然發現裡面的木紋生成兩匹馬的形象,一紅一黑,互相啃咬著,口鼻鬃尾, 蹄腳筋骨,皆栩栩如生。 (〔宋〕《太平廣記》)
米開朗基羅一直覺得,自己手中的雕刻工具是在粗糙的石頭表面下,喚醒裡面早已存在的生命……我們發現的每一種事物早就已經存在:一具雕刻的形象和自然律兩者都 隱藏在材料之中。 在另一個意義上,一個人所發明的便是他所發現的。 (布倫奈斯基(J.Bronowski)《人類文明的演進》第三章《石頭的紋路》)
《太平廣記》記載的大部分都是民間流傳的奇聞軼事,幾近迷信。 布倫奈斯基是一位位數學家,米開朗基羅是不朽的藝術家,都不約而同地期待隱藏在材料裡的生命。
榫卯令人聯想到米開朗基羅那番著名的「浴盆」理論。
這位西方最偉大的雕刻家,以「浴盆」來形容一塊未經雕琢的原材,深信每一塊石頭都沉睡著一個生命。 身為雕刻家,米開朗基羅覺得自己的職責只不過是將這生命從「浴盆」中牽出來,把多餘的部分鑿掉而已。
榫卯就活像是隱藏在兩塊木頭裡的靈魂,當古代的工匠將多餘的部分鑿掉之後,兩塊木頭便會緊緊地互相握著,不再分開。
理論上,一個單方向的榫卯組合,嵌接的部分在毫無鋪路的情況下,也許十年、也許十五年,長時間在大自然磁場的牽引之下, 便會自動鬆動,這 是木材所含的水分受到引力影響的結果,就如潮汐漲退的道理一樣。 然而,當榫卯結構是由不同的方向嵌接的話, 張緊與鬆動的作用力便會互相抵消。 一個榫卯如是,無數的榫卯組合在一起時,就會出現極其複雜微妙的平衡。
榫卯技術在宋代達到巔峰,一整棟大型宮殿成千上萬的構件, 不靠一枚釘就能緊緊扣在一起,實在非常了不起。 每當榫卯構件受到更大的壓力時,就會變得越牢固。 古老的木構建築可以經歷多次地震之後依然安然無恙,除了由於木材的延展力強之外,還有一個個的榫卯在挽手維繫著。
1937 年,當中國現代研究傳統建築的先驅梁思成教授,經過長途跋涉,幾經艱辛,在山西五台山找到一座造型簡練古樸的廟宇時,這座興建於唐代大中十一年(857 年)的佛光 寺院已經在山野叢林中靜候了一千多年,樑柱間的榫卯結構還像當初一樣互相緊扣, 不離不棄。
如果再也沒有諸如「滅法」運動之類的人為破壞,如果命運沒有安排梁教授率領的勘察隊伍走上通往佛光寺的崎嶇小徑,這些珍貴的唐代建築孤例,相信還會靜靜 地再等待另外的一千年,直至我們「有幸」來到它的面前,撥開樑柱上「積存幾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樣的塵土」(《梁思成文集·記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築 》 ),來驚嘆古人這種巧妙到接近神奇的建築技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