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藝術與物性+物繪同源 (全2冊 )巫鴻作品集 藝術史研究新觀念 古代的屏與畫 畫屏藝術形式的集中討論
NT$ 1490  

藝術與物性+物繪同源 (全2冊 )巫鴻作品集 藝術史研究新觀念 古代的屏與畫 畫屏藝術形式的集中討論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黃泉下的美術 宏觀中國古代墓葬

(美)巫鴻 著 施傑 譯

出 版 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 數:280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8052988

主編推薦

20世紀,大量考古發掘為我們了解歷史開啟了一個新的窗口。 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國人一樣,在五、六千年的時間裡,如此持久而專注地著迷於墓葬:設計地下空間、表現生死觀念、蒐集珍寶器物、佈置畫面圖像……以至於人們習慣於 將墓葬看作是埋藏寶藏的地方。 本書是巫鴻長期思考中國古代墓葬藝術傳統的一個總結,具體呈現了他嘗試建立的一套系統的處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論方法,生動地向我們展示出中國古人對於“生”與“ 死」這人生基本問題的看法與實踐。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空間性

從槨墓到室墓

三重宇宙

再現靈魂

第二章 物質性

明器

墓俑及其媒介

身體:保存與轉化

第三章 時間性

宇宙/神話時間

“生器”

歷史敘事

旅行

尾聲:寫照墓葬

註解

全書所涉墓葬索引

內容簡介

《黃泉下的美術》是巫鴻在三聯繼《禮儀中的美術》、《時空中的美術》後出版的第三本專著,也是他在《美術史十議》第七章《「墓葬」: 美術史學科更新的一個案例》中提出的方法論的一個具體實踐,是他第一個對中國墓葬藝術傳統的綜合性研究。 他從空間性、物質性、時間性三個比較觀念性的角度,闡釋了中國墓葬藝術從史前一直到宋遼金這漫長時段中的歷史變遷,也具體呈現了他嘗試建立的一套系統的處理和 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論方法,從而生動地向我們展示出中國古人對於「生」與「死」這一人生基本問題的看法和實踐,對讀者多有啟發,對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美)巫鴻 著 施傑 譯

巫鴻(Wu Hung),早年任職於北京故官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 1987 年獲哈佛大學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後在該校美術史系任教,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 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的教學、研究項目,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成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獲1989年全美亞洲學年會很好著作獎(李文森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獲評1996 年傑出學術出版物, 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重屏:中國繪畫的媒介與表現》獲全美很好美術史著作提名。 參與編寫《中國繪畫......


時空中的美術 巫鴻古代美術史文編二集

(美)巫鴻 著 梅玫 等 譯

出 版 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頁 數:400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8052971

內容簡介

本書是繼《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之後,巫鴻先生在三聯書店推出的第二部學術論文集。 與《文編》集中探討中國古美術的「禮儀」功能相比,《二集》的論題著重檢視中國美術特有的「時空」觀念,以及它在不同媒介的圖像中的表現和詮釋。 「時空」的觀念與表演是巫鴻近十幾年集中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他認為這是另一個可供理解中國藝術獨特性的線索。 全書分為三部分-上編:時空的形象;中編:觀念的再現;下編:圖像的釋讀,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對象包括建築、明器、拓片、畫屏、捲軸 、冊頁、攝影等多種形式。 與常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不同,這些論文並未局限於孤立的門類和史實,而是竭力為這些現象找到自己的傳統和脈絡,並賦予其寬闊的視野,使闡釋更具啟發性。 這些文章是對《文集》提出「禮儀美術」概念的完善與補充,從而有助於讀者更深入地認識中國美術的獨特傳統。

目錄

●上編 時空的形象

中國藝術與視覺文化中的「復古」模式(2008)

「復古」的源起

再造“古人之象”

復古的語境

對往昔的“歷史化”

“意圖”的模式

尾聲:復古與歷史敘事

廢墟的內化:傳統中國文化中對「往昔」的視覺感受與美感(2007)

丘與墟:消逝與緬懷

碑和枯樹:懷古的詩畫

跡:景中痕

說「拓片」:一種影像再現方式的物質性和歷史性(2003)

兩種拓片——碑和帖

拓片的屬性

碑帖鑑定

時間的紀念碑:巨形計時器、鼓樓與自鳴鐘樓(2003)

傳統中國的計時與報時

北京的鐘、鼓樓

尾聲:西式鐘樓

玉骨冰心:中國藝術中的仙山概念與圖像(2005)

中國藝術中「仙山」的開創

仙山繪畫及其發展

仙山在中國繪畫中的“個性化”

黃山攝影

中編 觀念的再現

東亞墓葬藝術反思:一個有關方法論的提案(2006)

引言

空間性

物質性

時間性

結論

明器的理論與實踐:戰國時期禮儀美術中的觀念化傾向(2006)

神話傳說所反映的三種典型中國藝術傳統(2003)

畫屏:空間、媒介和主題的互動(1995)

空間,場所

界框,圖飾

表面,媒介

正面,背面

影像空間,轉喻(metonymic)

詩意空間,隱喻(metaphor)

視覺敘事,窺視

超級圖畫(meta-picture)

幻象,幻覺藝術,幻化

陳規再造:清宮十二釵與《紅樓夢》(1997)

想像之建築:曹雪芹太虛幻境中的“十二釵”

十二美人的圖像志:人物、道具、組合、活動、觀眾、幻視

帝國的女性空間:雍正的十二美人屏風及圓明園《園景十二詠》

下編 圖像的釋讀

重訪《女史箴圖》:圖像、敘事、風格、時代(2003)

圖像志、圖像學(iconography/iconology)

風格、手法(style/technique)

年代

屏風入畫:中國美術中的三種「畫中畫」(1996)

範式之一:敘事性手捲畫中的屏風

範式之二:《重屏圖》與圖畫幻象

範式之三:山水畫屏與心像

終曲:素屏

關於繪畫的繪畫:閔齊假《西廂記》插圖的啟示(1996)

清帝的假面舞會:雍正與乾隆的「變裝肖像」(1995)

跋 繪畫的「歷史物質性」(2004)

文章出處

藝術與物性+物繪同源 (全2冊 )巫鴻作品集 藝術史研究新觀念 古代的屏與畫 畫屏藝術形式的集中討論
NT$149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