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中國石窟走廊》聚焦於甘肅三千里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 探索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
NT$ 1190  

《中國石窟走廊》聚焦於甘肅三千里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 探索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中國石窟走廊


作 者:《中國石窟走廊》攝製組 編


出 版 社:甘肅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頁 數:440


裝 幀:平裝


ISBN:9787542349439

內容簡介

四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聚焦於甘肅三千里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涼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隴東石窟群,並向西上溯到新疆克孜爾 石窟,向東延伸到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在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裡的時空坐標上,探索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展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全過程,彰顯了甘肅作為中國石窟鼻祖 的重要歷史地位。 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一個洞窟裡的精彩中國,找到中華文化自信的依據與歷史的榮光。

目錄

●壹 石窟鼻祖

龜茲佛光

北涼國王的靈光一閃

「建弘元年」題記

被掏空的內地鼻祖石窟

祁連山好看石窟群

中國石窟的涼州模式

天梯山大佛涅槊重生

涼州模式挺進中原

貳 敦煌丹青

一條大河向西流

三危佛光

眾神棲息的聖殿

洞窟裡的大唐盛世

敦煌伎樂天

震驚世界的大發現

敦煌的守護神

朝聖敦煌的大師們

叁 東方微笑

一度迷失的麥積山石窟

大笑千年

秦州造像的前世今生

北朝雕塑博物館

崖壁上的愛與哀愁

麥積山石窟的巔峰之作

大地上的中國雕塑編年史

麥積山的掌燈人

肆 國家寶藏

發現王母宮石窟

被遺忘的百里石窟長廊

華爾納的敦煌之旅

涇水河畔的驚天秘密

探索南北石窟寺

隴東石窟群的隱密身世

東方睡獅已然覺醒

甘肅石窟開啟“敦煌模式”

導演手記 發現一個石窟裡的精彩中國

參考文獻

出版社: 甘肅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32966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9

內容簡介

《河西走廊/CCTV紙上紀錄片》以「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為主題,以位於中國西部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的主要幹道——河西走廊為講述對象,從政治、軍事、經濟、 文化、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呈現了從漢代至今約兩千年的時間裡,河西走廊和河西走廊連接的中國西部的歷史和文化變遷,以及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和重要 影響,凸顯河西走廊的自然、人文魅力和河西走廊在華夏文明歷史長河中的顯著地位。

精彩書評

  ★《河西走廊》的橫空出世,乃是新的時代語境下,中國文化的一次自覺與自省。

它先行一步,返身求助,並以先烈的畫面、縝密的敘述、詩意的製作,為我們廓清了自己文化賴以生存的源頭和廣袤的邊疆,呈現出了這個民族童蒙時期的雄心與勇氣— —是的,她是混血的,也是金戈鐵馬,燦爛千陽,鮮花開遍了天空的!

  -魯迅文學獎得主詩人,葉舟

  

  ★一部《河西走廊》,人物命運與歷史進程縱橫交錯,兩千年西部的蒼茫化為一團濃得化不開的歷史氣息,歷史因此有了它的力度,生命也有了它的溫度。

  -著名作家,雷達

  

  ★河西走廊,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絢麗多彩的歷史長廊、軍事長廊、文化長廊、友誼長廊。 這本書敘述了自漢代以來兩千多年河西走廊的變遷和發展,用生動的歷史故事和精美的風景插圖,為青少年讀者搭建了一座溝通歷史、現在和未來的橋樑。 長廊有夢,夢在向前。

  -著名出版人,海飛

目錄

使者

頻道

驛站

根脈

造像

絲路

敦煌

會盟

蒼生

寶藏

創作錄

精彩書摘

  《河西走廊/CCTV紙上紀錄片》:

  在今日的中國版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由西北至東南走向的省級行政區劃。

  甘肅省,是中國西部的一個省份,形狀猶如一隻“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這條通道東西長約12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

  因為地處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於是被人們稱作——

  「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自於數億年前的一次地殼劇變。

  歐亞板塊因為印度次大陸板塊的撞擊而緩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龐大的地質構造體系:青藏高原。 同時,一條平均海拔在4000公尺以上的弧形山脈被頂推隆起,這,就是祁連山。 在祁連山脈的北麓自然形成了這條咽喉般的狹長走廊。 它南北溝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東西連接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斷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區形成了大片的戈壁沙漠。 但幸運的是,在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吹拂下,豐沛的山區降雨使祁連山成為伸人西北的一座濕島。 祁連山脈覆蓋的積雪和史前冰川融化. 形成了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 河水奔湧而下,源源不斷流進了河西走廊。 在黑河的東西兩側是石羊河和疏勒河。 這三大水系滋養了片片綠洲,成為孕育生命的搖籃。

  這個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 幾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這條走廊上呈現。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後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注定要從這裡穿過。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 河西走廊關乎一個國家政治經略、經貿促進、文化交融的宏圖大夢。 對於生活在中原的人們,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為遼闊的西部是他們不變的夢想。

  這個夢想的開端,源自於兩千年前一個帝國的開拓。

  西元前141年·西漢

  西元前141年,身為漢帝國創始人劉邦的重孫、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年僅16歲的劉徹登上皇位。

  此時,漢帝國已經運作了64個年頭。

  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剷除了異姓王,平定了劉姓諸王叛亂,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經濟上休養生息,國富民強,充滿活力。

  但是軍事和外交的贏弱卻讓這個國家被北方的. 匈奴王朝襲擾和壓制了幾十年。

  年輕的劉徹自登基的那一天起,就躊躇滿志地開始規劃如何經營自己的國家。

  此時,他的國家,向東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猶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強大的匈奴勢力。

  匈奴,始終是東亞大陸諸國的惡夢。

  他們曾經是亞洲大陸上最強大、幅員最遼闊的遊牧部落,成為橫亙在東西方之間的可怕力量。

  這是一個由眾多游牧民族逐漸演變、融合而成的部族,發祥地在今天的內蒙古河套地區和陰山一帶。

  從先秦時代開始,他們一批批地從蒙古高原衝出去,無所顧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農耕國家。

  秦末漢初之時,趁著中原形勢混亂之際,匈奴傑出的軍事統帥冒頓單於殺父自立,驅逐東胡、月氏等鄰族,一統大漠,建立起龐大的匈奴王朝。

也正是在這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匈奴王朝勾勒出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們可以控制的地域東起遼東,橫跨蒙古草原,西與羌、氐相接,北達貝加爾湖,南抵河套及 今山西、陝西北部。

  這個王朝雄踞在高原沙漠之上,俯瞰著東亞腹地。

  他們兵鋒南指,成為漢帝國最強悍的敵人。

  西元前201年,一支匈奴騎兵突然包圍了馬邑城,隨後又南擾太原。 剛統一全國的漢高祖劉邦,親自率軍營救,不想卻被困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七天七夜,雖然軍中猛將謀士如雲,「馬上天子」久經沙場,卻險些全軍覆沒。

  「白登之圍」是漢匈正式交鋒的第一戰,竟以如此慘敗的結局而告終。

  這是漢高祖劉邦始料不及的。

  一統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遲暮的傷感。

  為了休養生息,劉邦只能被迫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同時每年還要源源不斷地送給匈奴大批生活物資。

  但是,匈奴帶給漢帝國的威脅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無奈的屈辱已經延續了五代皇帝,年輕的劉徹決心改變這一切。

  …

前言/序言

  重現河西走廊的千禧年輝煌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北面是浩瀚無垠的荒漠無人區,南邊是終年積雪覆蓋的祁連山。 在這東西長約1100公里的狹長的通道上,有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片綠洲,這四片綠洲像四個跳板一樣,接力著人們從古到今形成了這個東西方向的貿易通道 。

我們縱觀中國歷史,在浩瀚的歷史典籍裡,從漢唐到元末明初,這1100年,是中國開疆拓土的1100年;這1100年,是各少數民族深度融合的1100年, 突厥、匈奴、吐蕃、月氏、黨項等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民族的中華民族;這1100年,是整個中國與西域國家進行政治、經貿、軍事、文化交往的1100年。 而這1100年的歷史主軸貫穿了河西走廊,成就了河西走廊最為輝煌的時期。

  河西走廊這1100年是中國多民族融合過程中文化多樣性形成的1100年。 中國文化早期以中原文化為核心,以孔孟哲學為主,漢以後獨尊儒術,當時的中國文化仍是相對保守的。 自從鑿通西域,和當地少數民族以及西域國家進行文化交往以後,中國文化就變得豐富多彩,變成了複合型的文化,變成了兼收並蓄的文化,變成了包容開放的文化,變成 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文化。

  河西走廊這1100年是英雄輩出的1100年。 不論是使節張騁、武將霍去病、謀士裴矩這些民族英雄,還是岑參、王之澇、王昌齡等這些邊塞文人,都在河西走廊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英雄讚歌和優美詩篇。

  河西走廊這1100年是見證中國政權和社會興衰成敗的1100年。 國力強大的時候,河西走廊繁榮興盛;國力孱弱的時候,河西走廊退守一域。 它像大海的潮汐一樣,漲潮、退潮,國家興衰的歷史也留下了痕跡。

  河西走廊這1100年是河西走廊始終作為不同朝代治國理政戰略要衝的1100年。 河西走廊位於歐亞大陸的咽喉要塞,如果這個咽喉鎖上了,前面是祁連山,後面是沙漠戈壁,就徹底堵上了與西域國家的聯繫。 它是中國的命門之所在,中國的戰略要沖之所在。 從漢武帝開始,歷朝歷代的執政者都牢牢緊緊握住河西走廊的領土和政權。 直到12、13世紀以後,地緣中心說被海洋中心說代替,這片土地才逐漸蕭條。 但是歷史的沙塵掩蓋不住河西走廊1100年的輝煌,你把那沙子輕輕拂去,露出來的就是真金。

  《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把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脈絡用學術的眼光、歷史的眼光、專業的眼光做了一次梳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更揭示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石窟走廊》聚焦於甘肅三千里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 探索中國石窟的來龍去脈
NT$119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