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單

中和思想(和的追求)+意象思維·援物取像比類(共2冊)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
NT$ 1490  

中和思想(和的追求)+意象思維·援物取像比類(共2冊)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

免郵費 貨到付款 七天鑒賞期


11.jpg

中和思想·和的追求/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


作  者:陳麗雲,宋欣陽 編


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頁  數:165


裝  幀:精裝


ISBN:9787547846759


目錄

●第一章中和之哲理001

第一節導論002

一、中和溯源002

二、尚中和019

第二節中和為生生020

一、樂:黃鐘大呂奏中和021

二、道:道法自然依中和022

三、德:天地至德順中和025

四、性:發而中節性中和027

五、態:千姿百態繪中和027

六、政:發政施仁鑑中和029

七、味:五味合化品中和031

第三節中和思想與中醫學035

一、中和思想與中醫“天人合一”觀037

二、中和思想與中醫“和諧”思維037

三、中和思想與中醫“陰陽五行”理論038

四、中和思想與中醫情志觀039

第二章中和之學理041

第一節中和——中醫學的思想原則042

一、《內經》天道觀的中和思想042

二、《內經》天人觀的中和思想045

三、《內經》人事觀中的“和”思想049

第二節以和為貴——中和思想的生命觀051

一、生命起源:陰陽和合051

二、生命存在,三才通和059

三、生命系統,五行和中066

四、生命運動,動中求和074

第三節能中和者必久壽077

一、名有其三,養生亦稱“攝生”“道生”077

二、“中和”之醫,養生亦從“中和”而求078

三、後世發揮,以“和”而養,派生五支081

第四節中和的醫德內涵094

一、中和之“誠”095

二、中和之“正”097

三、中和之“仁”099

四、中和之“和”102

五、“中和”對醫療現狀的啟示104

第三章和其不和——中醫學治療原則109

第一節仲景之“中和”思想110

一、仲景對“陰陽自和”的認識111

二、活用“和法”,以解六經病邪115

第二節仲景之後“和法”的演變

——以“半表半里”為主線的外感熱病“和法”演變125

一、和解少陽法125

二、疏利開達法126

三、分消走洩法127

四、和解三焦法129

第三節內傷雜病的“中和法”130

一、張景岳《景岳全書》之“和法”130

二、汪昂《醫方集解》論“和法”131

三、戴天章《廣瘟疫論》之“和法”132

四、唐容川《血證論》之“和法”133

五、程國彭《醫學新悟》與“和法”134

第四章中和帶給中醫的思考137

第一節反思中醫“平衡觀”現象138

一、民間與學界的“平衡觀”亂象138

二、“平衡”相較於“中和”的局限性139

三、“平衡”的中醫內涵解析142

第二節“中和”是健康的原則與生命的追求146

一、“中和”是生命起源與生理基礎的概括146

二、“中和”是生命養護的理論原則147

三、“中和”是中醫診療疾病的根本原則147

第三節中醫“中和軸”模型的建構149

一、“中和軸”模型的基礎149

二、“中和軸”模型的形成152

三、“中和軸”模型的意義152

附錄155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中的一冊,分為四個部分:中和之哲理、中和之學理、和其不和——中醫學治療原則、中和帶給中醫的思考。本書通過對中和之哲理、學理、中和思想在中醫中的實際應用的闡述,以及對中和與中醫倫理、中醫醫德、中和與平衡等方面的探討,對中和思想與中醫文化的傳承進行全面的研究。本書可供中醫臨床醫師、中醫文獻及科研工作者、中醫院校師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閱讀。

意象思維·援物取像比類/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


作  者:王穎曉,謝朝丹 編


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頁  數:205


裝  幀:精裝


ISBN:9787547846742


目錄

●第一章意象思維的文化探析001

第一節“意象”釋義002

一、意的含義002

二、象的含義004

三、言、意、象之關係007

四、“意象”概念及其歷史發展014

第二節意象思維及相關疏析017

一、意象思維的定義018

二、意象思維的構成022

三、意象思維的命名辨析026

第三節意象思維的衍化031

一、龜,像也——意象思維的雛形032

二、《尚書》——五行擬象的拓展演繹033

三、《周易》——類比推理的卦象體系035

四、《老子》——以像釋道的意蘊領悟037

五、《莊子》——像以築境的深刻內涵038

六、《墨子》——同類相推的邏輯闡釋039

七、《荀子》——對類概念的理性認識040

八、《呂氏春秋》——天人合一的實際運用041

九、《春秋繁露》——天人感應的整體思想043

十、《淮南子》——取像比類的普遍運用046

十一、《黃帝內經》——意象思維的系統應用048

第四節意象思維的哲學基礎048

一、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048

二、氣—陰陽—五行的哲學思辨053

三、崇尚變易的心智體悟056

第二章中醫學與意象思維的關聯061

第一節取像歸類062

一、中醫哲理與取像歸類063

二、中醫生理與取像歸類064

三、中醫病理與取像歸類064

四、中醫取像思維的感悟性、模糊性、偶然性特徵065

第二節據像類推067

一、據陰陽之像類推067

二、據五行之像類推068

三、據卦像類推070

第三節以像釋道071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071

二、四時運行的自然觀072

三、身國一理的社會觀073

四、以氣為本的人體觀074

五、正邪相爭的疾病觀074

六、以平為期的康壽觀075

第三章獨具特色的中醫意象思維077

第一節意象思維與藏象學說078

一、藏象原旨體現意象思維078

二、援物釋藏081

三、援病理反證釋五臟生理功能與生理特性092

四、以五行象構建天人合一藏象系統095

五、以陰陽像類推臟腑生理特性103

六、以氣學理論推演臟腑功能105

七、像數思維與藏象的結合107

八、以氣—陰陽—五行象構築藏象學說的基本框架108

九、“以像測藏”的整體思維110

第二節意象思維與氣血津液理論111

一、氣—陰陽模式釋氣血津液111

二、援天人應象釋氣血津液生成114

三、援天人應象釋氣血津液運行116

四、援生命壯老之象釋氣血盛衰119

第三節意象思維與經絡理論120

一、陰陽應象與經脈121

二、天人應象與經氣運行122

三、自然現象與經絡腧穴125

第四節意象思維與禀質理論130

一、陰陽—五行模式與陰陽五態人130

二、以天人應象推禀質易感性137

第五節意象思維與病因病機理論139

一、以天地陰陽五行象釋病因140

二、以天地四時象釋病因143

三、以動態變易象釋病因148

四、援病理反證釋病因149

五、以氣—陰陽—五行模式類推基本病機151

六、“援物比類”的病因病機思維模式156

第六節意象思維與診斷理論163

一、司外揣內164

二、揆度奇恆172

第七節意象思維與傳統中藥理論179

一、四時之象與藥物理論180

二、五行之象與藥物理論181

三、外顯形象與藥物理論181

四、物候象與藥物理論184

五、意象思維與中藥配伍184

第八節意象思維與治法治則185

一、取生活像比擬治則治法186

二、取自然像比擬治則治法189

三、取社會像比擬治則治法193

第四章意象思維對中醫學發展的展望197

第一節意象思維與中醫學的創新198

一、意象思維的靈活性特徵與中醫學創新198

二、意象思維的動態性特徵與中醫學創新199

三、意象思維的實踐性特徵與中醫學創新200

第二節意象思維與中醫學的發展201

一、意象思維模糊性特徵的啟示201

二、意象思維局限性的反思202

內容介紹

中醫藥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積澱、融合、蘊含、體現著中華傳統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從中醫藥切入,可以最直接、最簡捷、最通暢地進入中華文明之門。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包括三才、變易、中和、意像等,在中國的社會學、政治學、天文學、地理學乃至兵學、農學、醫藥學、建築學、星相學、堪輿學之中,都是一以貫之的,這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以中華傳統經典哲學思想為著力點,從三才、變易、中和、意象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中華傳統哲學思想與中醫藥文化的聯繫、滲透與影響,闡述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在中醫藥中的臨床應用,對中醫藥文化的哲學基礎進行系統的總結與分析。本書是“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中的一本。本書通過對意象及意象思維的文化探析、中醫學與意象思維的關聯、獨具特色的中醫意象思維、意象思維對中醫學發展的展望四個部分的描述,全面探討了意象思維在中醫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本書可供......

變易思想·生生之道


作  者:尚力,張葦航 編


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頁  數:141


裝  幀:精裝


ISBN:9787547847428


目錄

●第一章變易思想概論001

第一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變易思想發生的基礎002

第二節恆動相續,生生不息,變易乃天地大道004

第三節剛柔相摩,八卦相盪,變易的內在根據006

第四節窮則變通,復歸周行,變易以天道為律008

第二章變易思想的起源和發展013

第一節“變易”的文字學淵源014

一、“易”之文字解014

二、“變”之文字解015

第二節變易思想的哲學源流016

一、“唯變所適”——《周易》變易思想016

二、先秦諸子對變易思想的闡述031

三、後世對變易思想的演繹與發揮038

第三章變易思想與中醫學051

第一節中醫學中的“易簡”052

一、變易求和,“和”思想的基本內涵052

二、中醫學的變易求和055

第二節中醫的“不易”之理062

第三節中醫學中的變易072

一、變易思想與中醫生命觀072

二、變易思想與中醫疾病觀079

三、變易思想與中醫辨證090

四、變易思想與中醫養生091

第四章變易思想對臨床和醫家思想的重要影響096

第一節張仲景098

一、《傷寒雜病論》體現變易思想098

二、三陰三陽與六爻變動100

三、平脈辨證101

四、《傷寒論》開闔樞與陰陽出入102

五、六經欲解時與陰陽消長104

第二節劉完素107

一、人體陰陽變化與天地五運六氣相應108

二、劉完素以六氣為病之本108

三、劉完素之“亢害承製”109

四、診病、治病合於五運六氣變化之理110

五、養生順應天時,趨利避害111

第三節朱丹溪111

一、周敦頤“太極之理”與朱丹溪相火論112

二、程頤“陽常盈,陰常虧”與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113

三、張載“太虛即氣”與朱丹溪的陰昇陽降115

第四節張景岳116

一、“變易”與張景岳陰陽學說的“常”與“變”117

二、太極圖說與張景岳的命門學說118

三、八卦相盪與張景岳的“二綱六變”123

第五節黃元禦125

一、“一氣周流”的基本內涵126

二、“一氣周流”陰陽升降的模式127

三、“一氣周流”理論與變易思想128

結語131

第一節“氣一元論”背景下的變易觀是中醫的靈魂132

一、“萬物之生,皆禀元氣”之“氣一元論”的基本含義132

二、“氣一元論”恆動觀是中醫生命觀的基礎132

三、“氣一元論”整體觀奠定了中醫天人相應的系統理論134

第二節“唯變所適”促進中醫學術的創新發展138

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醫理論創新是學術發展的內在要求138

二、“唯變所適”,返本開新,促進中醫學術體系的創新139


內容簡介

中醫藥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積澱、融合、蘊含、體現著中華傳統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從中醫藥切入,可以最直接、最簡捷、最通暢地進入中華文明之門。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包括三才、變易、中和、意像等,在中國的社會學、政治學、天文學、地理學乃至兵學、農學、醫藥學、建築學、星相學、堪輿學之中,都是一以貫之的,這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以中華傳統經典哲學思想為著力點,從三才、變易、中和、意象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中華傳統哲學思想與中醫藥文化的聯繫、滲透與影響,闡述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在中醫藥中的臨床應用,對中醫藥文化的哲學基礎進行系統的總結與分析。

本書是“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分為五個部分:變易思想概論、變易思想的起源和發展、變易思想與中醫學的關係探討、變易思想對醫家的重要影響、結語。 “變易之學”,為全面研究自然與社會是否發生變化,......

三才思想·人與天地相參


作  者:王慶其,姜青松 編


出 版 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01日


頁  數:232


裝  幀:精裝


ISBN:9787547846674


目錄

●第一章 三才思想的發生學

第一節 原始先民的天人觀

一、混沌蒙昧的天人不分

二、天人之分的開始

三、原始的天地崇拜

第二節 夏代以前對天地的認識

一、上古先民“天”的觀念

二、上古先民“地”的觀念

三、上古先民與天地的交流

第三節 夏商時期的天人觀

一、天的神性崇拜

二、人獲得天帝地位的原因

三、從神性崇拜中逐漸走出

四、神向人的權利轉遞

五、殷商後期人文精神開始覺醒

第四節 西周時期的天人觀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思想

二、西周天命觀轉變的原因

三、西周天人觀的轉變

第五節 東周先秦時期的天人關係

一、諸子百家思想產生的歷史根源

二、王權的衰落造成思想的混亂

三、信天到信人的嬗變

四、先秦兩漢天人關係說概述

五、兩漢之後的天人觀簡述

第六節 三才思想的提出

一、“三才”命題提出的時間

二、三才思想的提出標誌著人文思想的解放

三、三才思想與天人關係

第二章 三才思想概述

第一節 三才的內涵

一、“三”的含義

二、“才”的含義

三、天的含義

四、地的含義

五、人的含義

第二節 三才概念的哲學含義

一、以最重要的三種要素代表世間萬物

二、三才觀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和方法論

三、三才含義的物質精神兩重性

四、區分三才中的天和天人關係中的天

第三節 三才的相互關係

一、三才的相互關係是“和”

二、人與天地的相互關係

第四節 “三才”思想的重要價值

一、將人與天地並列舍稱,體現出人卓然的獨立性

二、將人與天地並列合稱,凸顯出人的重要性

三、將人與天地並列合稱,是對個體生命的尊重

四、人與天地並稱,體現了相互影響的和諧統一性

五、三才和諧,是理想社會、理想人生的目標與經由道路

第五節 三才與道、氣、陰陽、五行、八卦的關係

一、“三才”與“道”

二、“三才”與“氣”

三、“三才”與“陰陽”

四、“三才”與“五行”

五、“三才”與“八卦”

第六節 中西天人思想之”對比

一、中西天人思想差異的原因

二、中西天人觀不同帶來的影響

第七節 三才思想的多學科應用與滲透

一、古代農家思想的三才觀

二、古代兵家思想中的三才觀

三、古代建築思想中的三才觀

四、古代官制中的三才觀

五、古代管理學中的三才觀

六、古代教育理念中的三才觀

第八節 繼承三才思想的現實意義

第三章 三才思想在中醫理論的滲透和運用

第一節 中醫學的產生

第二節 中醫學的哲學思想基礎

一、元氣論

二、天人合一

三、形神合一

四、內外和諧

第三節 三才思想與《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構建

一、三才思想與整體觀念

二、三才與精氣神學說

三、三才思想與藏象學說

四、三才思想與意象

五、三才思想與針灸學說

六、三才思想與病因學說

七、三才思想與診斷學說

八、三才思想與養生學說

九、三才思想與三因制宜

十、三才思想與運氣學說

十一、三才思想與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

第四章 三才醫學模式及其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展望

第一節 三才醫學模式概述

一、醫學模式的定義

二、三才醫學模式的提出

三、三才醫學模式的主要觀點

第二節 三才醫學模式的內容

一、時間醫學

二、醫學地理學

三、人體體質學

四、醫學心理學

五、社會醫學

六、醫學倫理學

第三節 三才醫學模式的必要性

一、醫學目的的改變

二、醫學內容的豐富

三、現代醫學所面臨的問題

四、中醫學面臨的問題

第四節 三才醫學模式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展望

一、開闢醫學發展的新境界

二、對推進三才醫學模式的一點思考和看法


內容簡介

中醫藥文化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積澱、融合、蘊含、體現著中華傳統的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從中醫藥切入,可以最直接、最簡捷、最通暢地進入中華文明之門。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包括三才、變易、中和、意像等,在中國的社會學、政治學、天文學、地理學乃至兵學、農學、醫藥學、建築學、星相學、堪輿學之中,都是一以貫之的,這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以中華傳統經典哲學思想為著力點,從三才、變易、中和、意象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中華傳統哲學思想與中醫藥文化的聯繫、滲透與影響,闡述中華傳統哲學思想在中醫藥中的臨床應用,對中醫藥文化的哲學基礎進行系統的總結與分析。本書是“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分為四個部分:三才思想的發生學、三才思想概述、三才思想在中醫理論的滲透和運用、三才醫學模式及其對未來醫學發展的展望。本書從三才的起源、內涵、哲學含義、重要人文價......


中和思想(和的追求)+意象思維·援物取像比類(共2冊)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
NT$1490
注: 我們會宅配送貨到您府上,請您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