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醫中藥學
作 者:鄭繼方 編
出 版 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01日
頁 數:994
裝 幀:精裝
ISBN:9787508277684
內容簡介
《獸醫中藥學》由鄭繼方研究員主編,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從事中獸醫研究的23位專家共同編著,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總論,分為7章,著重闡述了獸醫中藥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術;下篇各論,按中藥的功效分為17章,分別介紹了17類449味中藥的性狀與性味、歸經與功效、主治與用量、配伍與禁忌、應用鑑別、巧用新用、傳統方例、臨床應用、中西藥聯用及中藥的現代研究等。為查閱方便,還附有中藥名索引和拉丁文藥名索引。
《獸醫中藥學》立足全面,重在應用,是各級獸醫與獸藥技術人員,特別是中獸醫與中獸藥技術人員的推薦工具書,亦可供農業院校師生和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與推廣人員學習使用。本書由鄭繼方主編。
精彩書摘
(二)相須 就是將2種以上的藥性、功效類似或相近的藥物配合同用,可以發揮協同作用而互相加強療效的方劑。如治療陰火時用知母與酒炒黃柏,佐以木香,則療效比單味藥更好;如同為瀉下藥中的大黃配芒硝,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活血藥中的紅花伍桃仁,活血化瘀作用得以加強;石膏與知母同用,明顯增強了清熱瀉火的治療作用;全蠍與蜈蚣配伍,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聯繫,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且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滲濕的防己配伍,前者可加強後者的利水作用而治脾虛水腫;還有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清熱瀉火的石膏配伍散寒止痛的細辛,可瀉火止痛而治胃火牙痛;清熱瀉火的黃芩與攻下瀉熱的大黃配伍,能提高清熱瀉火的作用;黃連配木香治濕熱洩痢,腹痛裡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雷丸驅蟲,配伍瀉下通便的大黃,可增強雷丸的驅蟲效果;在治療眼病時,以青葙子為主,而用石決明、菊花為使,以增強療效。
兩種性味、功效不盡相同的藥物配伍,能發揮各自的特長,增強其療效,這種新功效與其本身的功效也不相同,這種配伍在臨床上具有很大的意義。如黃芪配當歸(氣、血),有助於補氣生血,達到氣血雙補;黃連配肉桂(寒、熱),能交通心腎,水火互濟;白朮配枳實(補、消) ,健脾消痞,補消結合;桔梗配枳殼(升、降),調胸膈氣滯;半夏配黃連(辛、苦),除煩止嘔;附子配茯苓(溫、利),溫陽有助於利水;黃柏配蒼朮(清、燥),在清燥的基礎上,增加了燥濕功能。
(四)相畏 就是兩種藥物合用後,其中一種藥物會受到另一種藥物的製約,其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從而達到降低或消除其毒副作用的目的。如半夏或天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所減弱,就稱為半夏或南星畏生薑,如十九畏。
(五)相殺 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防風能解砒霜毒,綠豆能減輕巴豆毒性,防風殺砒霜毒,綠豆殺巴豆毒和棉籽毒;生薑能減輕半夏、天南星的毒性等,就稱為生薑殺半夏、南星毒。由此可見,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關係相對而言的。
……
目錄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獸醫中藥學源流
第一節 起於嘗草實踐
第二節 源於諸子百家
第三節 興於大唐盛世
第四節 盛於宋元明清
第五節 繁富現代科技
第二章 獸醫中藥學基礎理論
第一節 藥物與陰陽五行
一、藥物與陰陽
二、藥物與五行
三、藥性與陰陽五行
第二節 藥物與四診八證
一、四診
二、八證
第三節 藥物與辨證施治
一、標與本的概念
二、治療八法
第四節 藥物的性能與歸經
一、性能
二、歸經
第三章 臟腑用藥規律與常用對藥
第一節 臟腑用藥規律
一、五臟用藥規律
二、六腑用藥規律
第二節 臟腑常用對藥
一、對藥的作用範式
二、五臟常用對藥
三、六腑常用對藥
第三節 常用引經藥物
一、引藥與藥引
二、引藥的作用類型
三、引藥與藥引的效應樣式
四、引藥的基礎與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五、常用引藥與藥引
第四章 中藥的產地、採集與保存
第一節 中藥的產地
一、道地藥材
二、人工馴化培植
三、中藥的命名
第二節 中藥的採集
一、採集中藥的原則
二、小樣標本的採集
三、大量藥物的採收
第三節 中藥的保存
一、中藥的干燥方法
二、中藥的貯藏方法
第五章 中藥的毒副作用與炮製
第一節 中藥的毒副作用
一、中藥毒性的含義
二、不良反應的樣式
三、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
第二節 中藥的砲制
一、炮製的目的
二、炮製的方法
第六章 中藥的方劑與配伍
第一節 方劑的組成、變化和種類
一、方劑的組成
二、方劑的變化
三、方劑的種類
第二節 方劑的配伍
一、七情合和
二、配伍禁忌
第七章 中藥的劑型、劑量與用法
第一節 中藥的劑型
一、湯劑
二、散劑
三、沖劑
四、丸劑
五、膏劑
六、坐藥
七、浸出劑
八、熏劑
九、氣霧劑
十、灸劑
十一、熨劑
十二、曲劑
十三、膠劑
十四、丹劑
十五、膠囊劑
十六、片劑
十七、注射劑
第二節 中藥的劑量
一、用藥劑量
二、影響藥物用量的因素
第三節 中藥的用法
一、給藥途徑
二、應用形式
三、煎煮方法
四、灌藥方法
下篇 各論
第一章 解表藥
第一節 辛溫解表
麻黃
桂枝
荊芥
防風
細辛
羌活
白芷
紫蘇
藁本
蒼耳子
辛夷
檉柳
生薑
蔥白
第二節 辛涼解表
薄荷
柴胡
升麻
葛根
桑葉
菊花
牛蒡子
蟬蛻
淡豆豉
浮萍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梔子
蘆根
天花粉
淡竹葉
寒水石
鴨跖草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黃連
黃芩
黃柏
龍膽草
……
附錄一 藥名索引
附錄二 拉丁文藥名索引
參考文獻

獸醫中藥藥理學(第2版)
編者:秦韜
責編:王玉英
ISBN號:9787109308480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版印次:2版 1次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頁數:499
出版時間:2023-01
印刷時間:2023-01
內容介紹
本書分為總論、各論。總論中的緒論,扼要介紹了基本概念、學科任務、學科簡史、研究發展等。總論部分的第一至四章,分別重點闡述中藥藥性與獸醫中藥藥理的現代研究、中藥的主要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及獸醫中藥複方藥理的研究方法及特點。總論的第五章重點介紹了中獸藥新藥安全藥理學及臨床試驗的基本要求及新中獸藥註冊申報等內容,以供中獸醫藥工作者申報新中獸藥時參考。各論第六至二十三章,共收入240味中藥,按獸醫中藥傳統分類進行編撰。每章先寫概述,而後分寫各味中藥。每味藥介紹來源、拉丁學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主要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應用、注意事項及不良反應等,在獸用的基礎上,添加了一部分中藥在水產上的應用,突出闡述藥理作用,將現代藥理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相互聯繫。
目錄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緒論
第一節 獸醫中藥藥理學的概念與學科任務
一、獸醫中藥藥理學的概念
二、獸醫中藥藥理學的學科任務
第二節 獸醫中藥藥理學的發展簡況
一、古代獸醫中藥的發展
二、近現代獸醫中藥藥理學的研究發展
三、獸醫中藥藥理學的發展趨勢
第一章 中藥藥性與獸醫中藥藥理
第一節 中藥四氣的現代認識
一、中藥四氣多元性研究
二、中藥四氣與藥效相關性研究
三、中藥四氣物質基礎研究
四、中藥四氣與機體各系統功能活動關係的研究
五、四氣的作用機制研究
第二節 中藥五味的現代認識
一、五味的現代研究內容
二、五味的現代研究方法
第三節 中藥升降浮沉的現代認識
第四節 中藥歸經的現代認識
一、對確定歸經的依據進行探討
二、藥物有效成分代謝分佈測定法
三、微量元素法
四、環核苷酸測定法
五、受體學說研究法
第五節 中藥的配伍禁忌
第六節 中藥的不良反應
一、中藥不良反應的類型及其原因
二、中藥不良反應的毒性成分及其中毒機理
第二章 中藥的主要化學成分與藥理
第一節 生物鹼
第二節 苷類
第三節 黃酮類
第四節 揮髮油
第五節 鞣質
第六節 有機酸
第七節 醣類
第八節 油脂和蠟
第九節 樹脂
第十節 植物色素類
第十一節 無機成分
第三章 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
第一節 中藥藥物及環境因素
一、中藥藥材品種的影響
二、中藥的產地、採集季節的影響
三、藥用部位的影響
四、貯藏條件的影響
五、加工炮製的影響
六、劑型和製劑的影響
七、劑量、煎煮火候和時間及用藥方法的影響
八、配伍禁忌的影響
九、環境因素的影響
第二節 機體狀態
一、生理狀態的影響
二、病理狀態的影響
第四章 獸醫中藥複方藥理
第一節 複方中藥配伍的研究
一、相輔相成的配伍
二、相反相成的配伍
第二節 獸醫複方中藥藥理的研究方法
一、全方研究
……
第五章 中獸藥新藥藥理學和毒理學研究的基本要求及註冊申報
第六章 解表藥
第七章 清熱藥
第八章 瀉下藥
第九章 消導藥
第十章 祛風濕藥
第十一章 化濕藥
第十二章 滲濕利水藥
第十三章 溫裡藥
第十四章 理氣藥
第十五章 驅蟲藥
第十六章 止血藥
第十七章 活血化瘀藥
第十八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九章 安神藥
第二十章 平肝熄風藥
第二十一章 開竅藥
第二十二章 補虛藥
第二十三章 外用藥
中藥拉丁學名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