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美學三部曲(幽玄+物哀+侘寂)
作者:(日)大西克禮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ISBN號:9787568290890
出版時間:2020-10-01
開本:32開
版次:1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關於日本三種美學的理論書籍,分成《幽玄》《物哀》《侘寂》三冊,系統闡述日本美學的概念與發展淵源。
《幽玄》
「幽玄」*初用於傳統歌論、能樂論中,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劇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劇。 平安時代後的鎌倉時代,禪宗傳入日本。 它逐漸將美的感性深化為精神內在,並產生了「幽玄」的美感意識。 因此,日本的美,不會一覽無遺。 大西克禮將「幽玄」總結為:收斂、隱藏審美對象、微暗且朦朧、寂寥、深遠而深刻、超自然性、飄忽不定、不可言說的情趣。 而在「幽玄」的世界,以上關鍵字往往不獨立顯現,是相互融合的。
《物哀》
「物哀」一詞*早的來源是日本學家本居宣長,他評價《源氏物語》是對周圍的人事和自然,懷抱有細緻微妙的感受力,並由此將這一特質提煉 為“物哀”,將日本文學的本質歸納為“在於物哀”。 本居所指的“哀”,是人的各種情感,“凡高興、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稱為“哀”,所謂:心有所動,即知物哀。 而大西克禮在闡述「物哀」的來源和發展之後,進一步完善了「哀」的含義,他認為「哀」不僅是一種情感或心理,也是將「靜觀」從特定對象延宕至更廣闊 「存在」的能力。
《侘寂》
「寂」*初體現在「俳諧連歌」這樣的文體中,而「侘寂」之美則由日本茶聖千利休以「和、敬、清、寂」為本發揚光大,以千利休為代表 的茶人,撣清水、摶粗泥、修草庵,憑藉純粹和簡樸,制定出一套屬於日本的、新的美學系統。 「侘」是“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而“寂”是“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日本的、對日本文化至關重要的哲理。 如同凋零的櫻花與生命的無常,「侘寂」美的外在雖殘缺、樸素,丹追求內心的平和、淡然,以及與自然共處的和諧,不需要過多人為的裝飾,呈現事物*原始、不 盡**的狀態,就是「侘寂」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