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學類聚(上下冊)
ISBN編號:9787509146835
作者:盛增秀等主編
出版社名稱:人民軍醫出版社
頁數:1839頁
包冊數:2冊
內容介紹
脈學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它源遠流長,特色鮮明,是我國傳統醫學中的瑰寶,也是世界醫學領域中特有的診斷方法,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在中醫學文獻中,有關脈學的論著十分豐富,異彩紛呈,惜乎古今未能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更缺乏一部集脈學之大成的專著。 鑑於此,本書作者在蒐集自秦漢至清末近一百種有關脈學論著的基礎上,採取「以類相聚」的類書編寫方法,編成一部鴻篇巨制——《脈學類聚》(盛增秀、陳 勇毅、竹劍平、王英主編)。
脈學類聚(套裝上下冊)》上冊含診脈大法;下冊含諸脈形象、諸脈主病主治及脈學歌訣。 全書共三大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條目,每目首列書名,其書目按成書或醫家生活年代先後為序排列;次將各書的相關內容納入有關部分,如上冊診脈大法,分 列診脈部位、脈象種類及脈法綱領、診法要點三個大目。 「診脈部位」下又分三部九候、人迎氣口趺陽太沖太谿、寸口(含診寸口原理、寸關尺三部定位、分診身體臟腑及上中下左右表裡)三個 小目。 每目下錄入《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難經》《脈經》等相關內容,餘體例相同。 務求部居別白,條理清晰。
目錄
上冊
診脈大法
一、診脈部位
(一)三部九候
(二)人迎、氣口、趺陽、太谿、太沖
(三)寸口
二、脈象種類及脈學綱領
三、診法點
(一)診脈時間
(二)指法
(三)調神平息
(四)診脈姿勢
(五)七診
(六)候脈五十至
(七)兼察尺膚
(八)禀賦與脈
(九)脈貴有神 有根以胃氣為本
(十)脈有變遷
(十一)診脈宜久候
(十二)久病脈象
(十三)年齡與脈象
(十四)妊娠脈象
(十五)脈與臟腑
(十六)脈與時令節氣
(十七)脈與病因
(十八)和平不病和長壽之脈
(十九)診脈決斷吉兇 生死宜忌和病情轉歸
(二十)辨脈疑似真假
(二十一)辨奇經八脈
(二十二)奇異脈象
(二十三)脈有陰陽相乘 從橫逆順伏匿
(二十四)脈有損至
(二十五)四診合參
(二十六)脈與運氣
(二十七)診脈須明 上下來去至止六字
下冊
諸脈形象
一、浮脈形象
二、沈脈形象
三、遲脈形象
四、數脈形象
五、大脈形象
六、細脈小脈形象
七、長脈形象
八、短脈形象
九、虛脈形象
十、實脈形象
十一、洪脈形象
十二、微脈形象
十三、滑脈形象
十四、澀脈形象
十五、緩脈形象
十六、緊脈堅脈形象 急脈附見
十七、弦脈形象
十八、軟脈形象 濡脈同見
十九、弱脈形象
二十、芤脈形象
二十一、促脈形象
二十二、革脈形象
二十三、牢脈形象
二十四、動脈形象
二十五、伏脈形象
二十六、散脈形象
二十七、結脈形象
二十八、代脈形象
二十九、脈像類比
諸脈主病主治
一、浮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沈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三、遲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四、數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疾急躁馬脈同見
五、大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六、小脈細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七、長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脈上魚入尺附見
八、短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九、虛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實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一、洪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二、微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三、滑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四、澀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五、緩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六、緊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急堅脈附見
十七、弦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十八、軟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濡脈同見
十九、弱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芤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一、促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二、革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三、牢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四、動脈及兼脈主閏主治
二十五、伏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六、散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七、結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八、代脈及兼脈主病主治
二十九、多脈兼述主病主治
三十、清濁脈象及主病主治等
附錄A脈學歌訣
附錄B引用主要書目
書摘/試閱
中醫脈學與《脈學類聚》
餘瀛鰲 李哲 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的脈學論著,十分豐富。 在所有古代脈學文獻中,又以《脈經》、《脈訣》及其衍生的諸多專著為多,當然還有歷代不同學術流派的脈學闡述與編著。
晉代王叔和《脈經》,是現存第一本脈學醫典。 回顧脈診,從戰國時的扁鵲東漢張仲景等,均精於此道。 醫聖張仲景論病、診疾,突出的就是「脈證並治」。 而在《素問·示從容論》則有「雷公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 雷公所說的《脈經》,早已佚失不傳。 但《素問·三部九候論》、《素問·疏五過論》等篇所說的“切脈”,當是現存早期脈學中的精品,而王叔和則在《脈經》中向 讀者明示「脈理精微,其體難辨」的診脈難度。 又如《宋志》中所載錄的《黃帝脈經》、《扁鵲脈經》,均已失傳。 《太平禦覽》指出王叔和是「考核遺文,採摭群論,撰成《脈經》十卷」。 王氏所說的“脈理精微”,清·初張璐《診宗三昧》遂側重於闡述脈理,為世人所重。 至於《脈經》的重要性,明‧吳景隆認為《脈經》「…發明《素(問)難(經)》之旨,實得診脈之徑路、識病之樞機。」(見《脈 證傳授心法》)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盛贊《脈經》在編法上達到「分門別類,條分縷新」的境界。 至於《脈訣》,是一部託名王叔和,實際上是六朝·高陽生所編撰的脈學專著,該書撰脈學歌訣,以鄙淺之言編成脈學專著,在社會上流傳頗頗 廣,衍生的脈學著作亦多。 迄今元戴起宗,他在博覽群書結合臨證實踐的基礎上,指出《脈訣》在多處存在錯謬,專撰《脈訣刊誤》一書,為讀者提示學習脈診正確的 思路與方法。
關於脈學的重要性,前賢有多種學術見解。 鄙視認為:明代醫學家朱朝櫆《醫學新知》在分析臨床各科疾病時說:「病證須知洞徹,脈證實醫首務。」明示醫者在診療實踐中首先應該重視的是脈診,這是 臨證「知病」的重要環節。 脈學著作的學習、研究與弘揚,是我們業醫應有的職責。
近些時,當我們看到盛增秀、陳勇毅、竹劍平、王英教授主編,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刊行的《脈學類聚》(全書290萬字)後,令人興奮、感慨不己。 這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的計畫。 作為一部診法專著,收集脈學圖書文獻之繁富,堪稱冠蓋一時,並在學術蘊含和編法上獨具特色。
全書分上、下兩大冊。 上冊類編“診脈大法”,包括診脈部位(含古今診脈部位的變化、體表獨特的診脈部位等)、脈象種類、脈象綱領、診脈要點(共列27個子目,論述詳明)。 下冊又分兩個部分,其一是“諸脈形象”,列述諸多脈象,包括浮、沉、遲、數、大、細、長、短、虛、實、洪、微、滑、澀 、緩、緊脈、堅脈(急脈附見)、弦、軟(濡脈附見)、弱、 促、革、勞、動、伏、散、結代脈共28種;其二是“ 諸脈主病主治”,此篇針對上述28脈,闡述每一種脈象及其兼脈的主病主治,編者力求全方位、擇其精要內涵予以闡述。 其後復列述多種脈象及其兼脈的主病主治等。 至於書末的「附錄」部分,主編者將歷代重要脈學著作中的歌訣擇要選載,並交代了全書所引用的主要書目,尤對《千金要方》、《四言舉要》、 《醫學集要》、《四海同春》、《馮氏錦囊秘錄》、《身經通考》等予以重點表述。
《脈學類聚》從書中的定名和全書的學術內容而言,主編者盛教授等編撰的想法與方法是透過精心設計、規劃的。 此書的編成使之真正臻達「集脈學至大成」的境界。 鄙見認為《脈學類聚》主要反映了以下學術特色:
首先使讀者從宏觀到微觀清晰地認識和理解脈學的源流及其豐富的學術內涵,充分展示了《脈學類聚》是歷代診法專著中內容最為豐盈的脈診宏編;二是透過 「類聚」的形式,讓讀者體悟到加強脈學研讀是提升診療水準必備的學術條件。 第三是透過主編者的精心編選,指導讀者在眾多的古代脈學名著和學術流派(包括「太素脈」等)中正確對待不同的學術見解,並從中擇優選讀、選用以密切結合診療實踐; 4.書後所參考的脈學專著、文獻多達百種左右。 在編纂中,真正反映了整個脈學學術經驗的系統性和全面性;5、透過脈學的分門別類,滿足了讀者在學習脈診中的“各取所需”,也十分有利於脈學名詞 的檢索。 至於諸多的脈學闡述,亦可從「類聚」中予以查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