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灸繩(精裝本)
【 作 者 】: 周楣聲 著
【 I S B N】: 9787555252658
【出 版 社】: 青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07
【印刷次數】: 1
【商品標識】: 25152854
【頁碼】 : 590
【裝幀】 : 精裝
【紙張】: 膠版紙
【開本】: 16開
《灸繩》(精裝本)出版說明
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周楣聲教授所著的《灸繩》一書,由青島出版社自1998年8月出版以來,深受廣大中醫工作者及中醫愛好者的推崇。本書對振興灸法,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研究經絡學說,以及經絡系統在針灸療法中的地位,都做了精闢的闡發,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是中國針灸學史上的經典專著,為中醫灸法臨床、教學和科研不可多得的參考書。本書出版以來,為適應不同時期讀者的閱讀需求,連續再版3次,共計印刷4次,印量達18000冊,但仍無法滿足眾多中醫研習者的學習熱情,故青島出版社決定出版《灸繩》精裝本。恰今年正值週楣聲教授誕辰 100 週年,同時周氏艾灸(灸繩) 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因此也藉本書的出版表達對中國當代灸學泰斗週楣聲教授的尊敬和懷念,
本書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週楣聲教授醫學專著中重要的著作,也是針灸教學、科研、臨床工作者的必讀書目。全書共分三篇,上篇為“灸論”,列敘作者的觀點和見解;中篇為“灸賦”,以韻文形式闡述針和灸的關係,以及臨床治療的各項要點;下篇為“灸例”,是作者臨床案例的總結,翔實描述病人的症狀、艾灸的穴位及其選擇該穴位配方的理由以及成效。
周楣聲(1918~2007),男,漢族,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針灸學家。週楣聲先生出生於安徽省天長縣(現為天長市)中醫世家,幼承家學,潛心醫道,博覽旁收,勤耕不輟。其生前曾任安徽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全國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導師,中國針灸學會顧問,中國民間特種灸法研究會會長,安徽省灸法學會會長,阿根廷中華針灸學會顧問等職。
週楣聲先生治學嚴謹,學術上精益求精,臨床中敢於攻堅克難,特別是在針灸學的實踐與研究中勇於推陳致新,獨闢蹊徑,提出諸多具有開創性的見解,總結出豐富的傳世經驗,其在灸法的傳承與振興、研究與臨床應用等方面更是造詣深厚,貢獻巨大,是一位蜚聲中外的針灸大家,被國務院確認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醫專家,並獲得全國名老中醫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7年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晚年致力於灸具的改革與推廣,並對針灸治療疑難病症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與倡導。
週楣聲先生一生著述豐碩,成果卓著,先後著成《灸繩》《針灸歌賦集錦》《針灸經典處方別裁》《針灸穴名釋義》《黃庭經醫疏》《脈學》《金針梅花詩鈔》《針鐸》等多種。這些著作,見解精闢,立論新穎,堪稱經典,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
目錄
上篇 灸 論
章 關於振興灸法的思考
節 灸法的歷史回顧與現狀
第二節 振興灸法的方向
第二章 運用中醫理論和方法研究經絡學說
節 研究經絡學說不能忘記中醫的認識論
第二節 經絡學說應與中醫藏象學說相聯繫
第三節 不能混淆經脈與經絡的主次地位
第四節 有形無形、顱內顱外之爭應該得到澄清
第五節 廣義經絡與狹義經絡不能混為一談
第六節 生理經絡與病理經絡應有所區分
第七節 對經絡內容與功能的認識不能籠統含混
第八節 經氣應該是經絡的實質
第三章 經脈系統的內容及在針灸療法中的地位
節 經脈系統與經絡體系的關係
第二節 經脈系統與心血管體系的關係
第三節 經脈系統與經筋體系的關係
第四節 經脈系統與淋巴體系的關係
第五節 經脈系統與皮膚肌肉的關係
第六節 經脈系統的聯繫和依存
第四章 針刺與灸法功效的內在聯繫及作用比較
節 針與灸的聯繫基礎和作用機制
第二節 針灸與yao物的比較
第三節 針和灸比較
第五章 灸法選穴的基本原則與作用
節 灸法選穴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各種灸法及作用
第六章 針灸辨證的意義與方法
節 臨床辨證與治症的意義
第二節 針灸辨證與湯液辨證的異同
第七章 灸感病理感傳規律及其意義
節 灸感感傳的一般規律
第二節 灸感感傳的路徑與形式
第三節 經穴感傳作用的若干特性
第四節 十四經病理感傳現象與途徑
第五節 灸感規律對中醫基本理論的驗證
第八章 熱症禁灸與可灸對灸法的影響
節 熱症禁灸的錯誤根源
第二節 熱症可灸的理論依據
第三節 如何對待熱症用灸
第九章 灸賦
節 針灸探源賦
第二節 灸不離宗賦
第三節 經脈求真賦
第四節 灸針同異賦
第五節 灸針辨證賦
第六節 灸感三相賦
第七節 熱症貴灸賦
第八節 灸海乘槎賦
第九節 灸不忘針賦
第十節 灸貴變通賦
下篇 灸 例
第十章 灸法**流行性出血熱
節 中醫對流行性出血熱的認識
第二節 中醫對流行性出血熱的辨證與分型
第三節 灸法**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實踐
第四節 灸法**流行性出血熱的實驗研究
第五節 灸法**流行性出血熱驗案選錄
第六節 灸法成功**流行性出血熱對防治艾滋病的啟示
第十一章 灸法**各科病症驗案
節 顱腦及神經精神病
第二節 五官口齒喉舌病
第三節 呼吸系統病
第四節 心血管系統病
第五節 消化系統病
第六節 前後陰及泌尿系統病
第七節 運動系統病
第八節 皮膚病
第九節 外科炎症與外傷**
第十節 癌腫及新生物
第十一節 其他
附錄一 周氏艾灸(灸繩)傳承譜系
附錄二 懷念一代中醫大家週楣聲教授





馬氏溫灸法
作者: 馬少群,黃曉春,孫迎紅 編著
開本: 32開
頁碼:309
ISBN號: 9787530473443
出版時間: 2014-09-01
出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印刷時間: 2014-09-01
版次: 1
印次: 1
內容介紹
馬少群先生(1903~1992)河北省河間縣人。先生幼時念過私塾,壯年以後,漸對祖國醫學產生興趣,業餘時間用於瀏覽醫書,由是而知灸之一二。
1934年,先生以函授方式從浙江寧波“東方針灸學社”學習溫筒灸法。爾後,先生利用工餘時間,為親朋、鄰人治些簡單病證,雖然每每靈驗,但並不知溫灸可醫治疑難大證。
由於過度操勞,自1943年後,先生相繼患有梅尼埃病、高血壓、神經衰弱等。彼時先生未信溫灸之能愈己,而求治於中西醫,服藥達12年之久,未能去病。於絕望中,先生反能靜而思之,並終於悟出慢性病多是漸漸積累,病久而五臟傳化、氣血阻滯、上下不通的道理。先生想,自己身患多種病證,其病理亦不外如此。溫灸善於通調氣血,為何不試著治療呢?
自1955年,先生停服中西藥物,開始配穴用溫灸自治。果然,治一個月得效,半年而大愈,灸至一年,身體已康復。
溫灸竟有如此,先生為之震驚。病癒以後,其研究溫灸的熱情與日俱增,除用其為患者治療外,自己也做保健溫灸,每天如此,數十年不間斷。
先生為慈悲之人,念及眾多患者求醫之苦,經幾年準備,自1960年,他辭掉商業工作,專心用溫灸為群眾義務治病。他不要診費,不收禮品,經濟有困難時,甚至於賣掉私房來貼補而不改義務治病之初衷。患者來診,先生講解,施灸,不厭其煩;因病情重而不能來診者,先生往往親自前往診視,雖遇風雨亦未曾徬徨;外地病人來函求醫,先生必親自複函,按其病情講授配穴、取穴及施灸方法。診治之餘,先生無他愛好,或捧讀《內經》《難經》及《千金》《資生》《聚英》等,或整理病案記錄、治療心得。先生數十年如一日,不圖名利,孜孜於溫灸治療與研究。尚云:我從病中走過,知病之所苦,我以溫灸愈己,而深信溫灸之功用。然世人知此者少,而知者又豈可坐視灸術被埋沒掉。故此,願儘自己之薄力,在民眾中將其推廣,雖備受辛勞,亦情願之。
先生勤於研求古訓,更敏於在實踐中摸索用灸的真諦。在50餘年間,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系列配穴、治療各種病證(不乏疑難大證)的循環溫灸法。
對於前人熱病不灸及禁灸穴之說,先生未敢盲從,必遵循先以自己做試驗、後用於他人的原則。經過多年實踐,得出熱病可灸及溫筒灸並無禁灸穴等較客觀的結論。
目錄:
上篇 總論
一、灸史沿革
二、灸療法應為大眾所掌握
三、灸療作用機制、適應證、禁忌證、禁灸穴辨
四、觸診法
五、選穴規律
六、灸治要訣
七、灸量掌握
八、馬氏溫灸筒的優點及灸筒制法
九、灸藥配製
十、施灸的操作及有關事項
十一、取穴法
十二、常用穴
(一)頭頸部
(二)胸腹部
(三)背、腰骶部
(四)上肢部
(五)下肢部
下篇 各種病證的常規灸法
一、風濕性心髒病
二、冠心病
三、高血壓
四、心律失常(病案)
五、心肌炎(病案)
六、感冒
七、咽炎(兼喉炎)
八、扁桃腺炎
九、肺炎
十、支氣管炎(兼哮喘)
十一、肺結核
十二、支氣管擴張、咯血(病案)
十三、矽肺(病案)
十四、胸膜炎、胸水(病案)
十五、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十六、腸炎、痢疾
十七、闌尾炎
十八、腸痙攣
十九、病毒性肝炎
二十、肝硬化
二十一、肝膿腫(病案)
二十二、肝氣旺盛(病案)
二十三、膽囊炎(病案)
二十四、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二十五、腎病綜合徵(病案)
二十六、膀胱炎
二十七、遺尿症
二十八、遺精
二十九、前列腺炎
三十、 海綿體炎(病案)
三十一、睾丸炎
三十二、腮腺炎
三十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三十四、糖尿病
三十五、神經衰弱
三十六、失眠(病案)
三十七、盜汗
三十八、癲癇
三十九、頭痛
四十、三叉神經痛
四十一、顏面神經麻痺(病案)
四十二、面肌痙攣(病案)
四十三、梅尼埃病(內耳眩暈病)
四十四、腦卒中(半身不遂)
四十五、關節炎
四十六、腰椎後突(病案)
四十七、再生障礙性貧血
四十八、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案)
四十九、不孕症
五十、月經病(病案)
五十一、盆腔炎(病案)
五十二、子宮脫垂
五十三、乳腺炎
五十四、乳汁過少
五十五、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痺症)
五十六、小兒驚厥
五十七、水痘(病案)
五十八、頸部淋巴結結核(瘰癧)
五十九、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脫疽)
六十、癰
六十一、蜂窩織炎
六十二、丹毒
六十三、癤與癤病(疔瘡)
六十四、枕骨下硬結性毛囊炎(髮際瘡)
六十五、蕁麻疹
六十六、濕疹
六十七、白塞綜合徵
六十八、神經性皮炎(牛皮癬)
六十九、剝脫性皮炎
七十、腋臭、凍瘡、靜脈曲張、扭挫傷、疣、灰指甲簡易灸、熏法
七十一、痙攣性斜頸
七十二、骨結核
七十三、外傷斷指(病案)
七十四、燙傷(病案)
七十五、燒傷(病案)
七十六、牙痛
七十七、近視眼
七十八、散光(病案)
七十九、鞏膜炎、白內障(病案)
八十、青光眼(病案)
八十一、麥粒腫(病案)
八十二、淚囊炎
主要參考文獻
......


